邵伍
江苏省睢宁县张圩学校221200
摘要: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长期受制于“应试”目标的影响,物理教学模式仍以灌输式为主,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积极性的调动,以致很多学生对物理课兴趣全无。针对这一现状,笔者立足自身教学实践与感悟,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评价方式的完善三方面着手,对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谈几点拙见,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兴趣;电教;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和寻求着切实可行又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还要视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而定。其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弱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高低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基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坚持以学生为本,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进行及时地创新和优化,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内化所学知识,进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一、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兴趣激发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部分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层面上,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这种旧的教育理念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鉴于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投入到物理学习之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教学《摩擦力》这节之初,我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捉泥鳅比赛,并在这一过程中以一段轻松可爱的《捉泥鳅》音乐为游戏背景:音乐开始游戏开始,音乐结束游戏结束。之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盘加工木材剩下的木屑,让刚才抓的少的学生重抓一次沾满木屑的泥鳅。这一次,学生很轻松地就抓上了数条泥鳅,强烈的反差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在这之后,我板书了课题:摩擦力,并介绍了摩擦力的符号和单位。如此,通过以游戏引入新课,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铺垫。
二、改进教学方法,善用电教手段
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着重大变革,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日趋盛行,它在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活力的同时,也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为切实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技术这一电教手段合理运用于重难点的突破环节,以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在形象性和直观性上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在教学《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这节时,我先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自然风光,使学生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认识了眼睛作为重要信息来源的作用。之后,我利用课件展示了眼球的结构图,并据此介绍了眼睛的晶状体与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整个系统类似于照相机,这便使学生理解了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接下来,我利用flash动画模拟了眼睛看远近物体时的情况。这样,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无法观察到的微观变化,不仅增强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而且还深化了学生对眼睛调节作用的深入理解,在极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获取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评价方式,实现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当中的重要构成,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素养的证明与体现。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善于采用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多角度、多渠道、多方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评价形式应由单一转向多样、评价语言应由笼统转向具体、评价主体应由双边转向多边、评价效应应由短效转向长效等等。简言之,就是不能仅依靠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方式,教师还应让学生针对某一课题进行小组调查研究,并总结实验报告。其次,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既要求由教师评价学生,也提倡学生之间的互评或小组内外的群体评价;评价的语言也不要局限于口头表达上,还可通过眼神、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达到评价的效果等等。在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采用以“问”促评、示“意”代评、借“物”奖评、言“语”实评等方式。对于评价结果,教师应将其作为一个参数,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定期整理,反思总结,进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所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应勇于跳出应试教育的樊篱和壁垒,在进行物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将教育教学的侧重点更多地转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素养的培养上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林.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几点举措[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16):97.
[2]宋斐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