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   作者: 李彭英
[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
 
        李彭英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太平镇中心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新的课程标准也把解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较好的解题效果。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数学知识的基本形式。因此,有效地培养数学解题能力,有助于小学生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认知活动,也可以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的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并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造就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一定要从数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抓起。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意味着解题有了依赖的基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推动新的学习,让学生自觉感受数学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比较、归类和概括,形成网络型的知识表征模型。
        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正确、清晰的表征。例如,教师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将一个圆纸片对折,认识到用它可以度量180°的角再将半圆纸片对折,认识到用它可以度量90°的角,再将90°角的纸片对折,认识到用它可以度量45°的角,由此推想如果把半圆纸片等分成180份,用它可以度量出最小是1°的角,从而使学生理解量角器的制作原理,明确用量角器量角就是要在量角器上去找到与所度量的角相等的一个度数。接着让学生通过对量角器的观察初步感知量角的方法,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度量去体验量角的方法,并形成规则式的表征。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认真书写的习惯。很多学生在解题的时候都会遇到两个问题,不是书写速度慢,就是抄写错误,而这也导致学生在数学考试中没有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抄写数字和数学符号的方法,提高对数字和符号的敏感度,从而提高书写速度和质量。
        2.认真审题习惯。

在做题的时候,学生是否能够在审题的时候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保障,而且能使孩子从小就具有做事细心、踏实的品性。
        3.认真计算的习惯。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一个从小就能慎重对待计算的人,在以后的行事中就不会轻易犯下草率从事的错误。
   4.检验改错的习惯。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程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孩子必不可少的的步骤。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的识别,规律的发现以及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等都离不开观察。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研究对象的特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自问和反思的习惯,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另外教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的目的、任务,将题目中的信息记录下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寻求不同的解决办法,主动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
    四、提高数学的分析能力
        学生做错题的原因之一是没看懂题目,学生在解题的时候没有理解好题目的要求,没能理解题目中数字的关系,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学生需要提高分析能力,了解题目中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点。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多向探索的灵活性。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些机械的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5粒,小圆吃了6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6>5"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总之,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也不是仅靠教师的潜移默化和学生的自觉行动就能做好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真正把这一工作做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