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创造,华丽课堂——浅谈音乐课堂中的积极教学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   作者:潘永红
[导读] 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当前素质教育重要任务之一。

        潘永红
        江苏省无锡市新洲小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当前素质教育重要任务之一。在音乐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老师辅助学生解决知识上的难题,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出音乐课堂中的金点子。尤其是音乐律动、欣赏、创编、评价等。
        【关键词】积极 音乐 欣赏 课堂
        音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从中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到现代的do,re,mi,fa,dol,la,ti;无一不是人类进步文明的象征。反观音乐课堂,以前是老师口口相传到现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把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灵动,让更多的学生爱上音乐,爱上音乐创造。 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
         一、律动创意化
        “老师一遍,你一遍,找一找,谁学得最像”这是我的“固定台词”。小学的欣赏教学,高年级学段目标,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欣赏欣赏,先欣再赏,但是在老师给了学生一个固定的模式之后,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兴趣高一点,表情丰富一点,肢体大一点,兴趣差一点,最后演变成师为主体,其实,这也是老师给自己上了固定的枷锁。这不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音乐课堂,我也总是喜欢给孩子们编一些律动。但是在今年教的三年级《阿西里西》中,我换了一种方式。歌曲有一句是:
        丘都拉迪,丘都拉迪(嗡 啊,嗡 啊)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我假装忘记了动作,对学生说,老师忘记动作了,哪位同学可以做一下今天的小老师,来教一教我们该怎样律动。一开始,鸦雀无声,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被“喂饭”,可是,此时有一位小女生弱弱地举起了她的小手,说我来试试吧。她双手叉腰,跟着节奏踏步起来,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在啊的地方,她弯下身子伸长右腿,压下了脚跟。几个动作跳完,我带领着学生们“啪啪啪”的一个劲鼓掌,多好的示范呀,一个平时羞答答的小姑娘,编起舞来有模有样,这个动作在之前的课堂中有教过,没想到这个小姑娘其实一直牢牢记在了心上。后面,我请她做了小老师,教大家律动,她腼腆的笑了笑,在热烈的氛围下,小姑娘越来越大胆,并开始尝试加入手上的动作,如果她穿上彝族服装,那活脱脱就是一个彝族小姑娘。
        每位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老师是一把钥匙,得用不同的方法来打开学生心中的创造大门。
         二、赏析规范化
        音乐欣赏课,我喜欢让孩子先听,听完之后我们来进行联想,在想象中“放飞自我”,欣赏结束会请学生说说感受是,说说在听的过程中,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什么样的。欣赏过程中,我会让孩子们跟着找节拍,找完节拍再来找乐曲的情绪落脚点,在动中,创造出孩子们对歌曲的自我理解。
        例如,一年级下册,有首歌曲叫《青蛙合唱队》,在听的阶段,根本就不需要老师多说什么,小朋友们自己就可以听出,歌曲中一段是高音一段是低音;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首先,把你自己想到的画面说出来,有些聆听认真的小朋友能很快的答出是小青蛙和青蛙叔叔在演唱,有的小朋友也会说是青蛙小姐和青蛙先生在合唱。在讨论的过程中,小朋友们的想法千奇百怪,有时我也会高兴地和学生一起捧腹大笑。

因此,千万不要小瞧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一首三年级的《微笑波尔卡》,学生先是带着问题听,找出歌曲的节拍,之后我单独播放了A乐段,然后再问他们,一会儿听第二遍的时候,告诉老师歌曲里出现了几次A乐段。听完结束,孩子们答案不一,这时我会卖个关子,在第三个环节中,让学生做声势律动来完成第一段的节奏,然后再将律动带入整首欣赏中,这样的一步步慢慢引导,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重复只出现了3段,他们在一步步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到后来,我让他们慢慢创编2拍子波尔卡舞蹈,他们就这么从一点一点的听到想,到说,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融入到我们自己的创造小课堂。这样,学生对乐曲的整个了解把握也会深刻许多,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三、创编个性化
        不管是歌唱教学,还是欣赏教学,我总是喜欢让孩子们自己来编创节奏。告诉他们,可以用老师桌上的任何乐器,同学们很开心。有的学生拿起来我桌上的沙锤,有的拿起了手串铃……一开始孩子们对乐器并没有很了解,所以选择的乐器也只是凭喜好。但是在经过老师的指导之后,同学们很快知道,有些打击乐器是有尾音延长的,可是有些打击乐器并没有。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这个单元主要是诗配乐,将我们的唐诗配上音乐,唱起来。在为歌曲伴奏时,有的同学,选择了终年不变的沙锤,还有的小朋友变化了,选择了碰铃。这时候,会先让孩子们用自己选择的乐器来跟着歌曲伴奏,其实,伴奏完,部分学生就已经发现哪个乐器更适合这首歌曲的伴奏。
        老师再进行音符时值的讲解复习,全音符是最长的,有4拍,附点二分音符是老二,它得有3拍……这样一遍讲下来,学生会发现,原来有尾音的碰铃、三角铁、手串铃更适合我们这首《游子吟》。而后,学生知道原来沙锤、鼓、双响筒则更适合我们节奏欢快的歌曲。有的同学,甚至每首歌选择两件伴奏乐器,鼓和碰铃,因为他听出来,每首歌曲的最后长音适合用碰铃,短音则是沙锤。这样的乐器小编配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打击乐,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需要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配合两只会听的耳朵,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意境。
         四、评价多元化
        乐曲和文章一样,都有他们各自的故事,少数民族的歌曲,节奏比较欢快,乐曲比较热情,由诗改变的歌曲,比较有意境,描写类的歌曲比较悠扬,比较优美。在每一节课的最后,我们都有一个总结,总结你今天的感受,总结你对这首歌曲的看法,总结你对其他小朋友创造出的想法有什么自己的共鸣。
         这个环节,同学们,都很爱,到处竖起小手,例如《顽皮的小杜鹃》,我觉得歌曲中的“我”和有趣,很任性;我最喜欢唱这首歌曲里的“咕咕”,因为最容易;我细化跟着歌曲来创编自己喜爱的动作,但是在创编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总是不爱开口唱歌,看来我不是个一心两用的人;我觉得这首歌曲的前奏和间奏都很难跟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时候从同学们的言语间,我仿佛也对这首歌曲有了更深地认识,有了新的想法。
        这就是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的课堂,试问哪个学生不爱呢?音乐课堂,没有什么固定的规矩,除了一些基本的音符和节奏,其他就看你的创造了,它不似数学课堂,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似体育课堂,今天我们来掌握跳绳的技能。她是能动多变的,这首歌曲欢快活泼,可是在我们给他放慢一倍时,她的情绪就变为了抒情优美。
        总之,我们在欣赏,在教唱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同时我们还得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想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音乐课堂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我们的课堂魅力,除了来源于自身,还有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追寻自己的音乐创造,运用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来培养孩子们审美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总第296期 2016 NO.11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