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堂中的实践性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   作者:陈尧梅 杨梅
[导读] 将思维导图中的逻辑、节奏、色彩、空间感,宏观把控、多为立体的显著特征,
                              
        陈尧梅         杨梅
        四川省泸州市梓橦路学校   四川省泸州市梓橦路学校646000
        摘要:将思维导图中的逻辑、节奏、色彩、空间感,宏观把控、多为立体的显著特征,主次分明的思维特性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欣赏与评述领域中,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教师备课效率,丰富了课堂形式。本文将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分析思维导图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欣赏与评述中的领域多维度的构建课堂,从而帮助教师和学生达到“高质轻负”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美术教学、欣赏评述、思维导图、高效课堂
        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欣赏与评述中,使课堂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更加加生动,思维导图这种在美术课堂上还不常用的表达形式有助于丰富传统的课堂模式,使学生更便捷更主动的对欣赏的对象进行发散与创新的评述,以达到教学目的。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美木学习活动将美术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 “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日常教学中美术教师大都是课前准备很充分,学生漠然,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因此会造成教师投入、学生漢然的尴尬场面。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如何巧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
        一、利用思维导图探究欣赏与评述领域中教学的“深度”
   将思维导图独特的“逻辑”和“发散”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中,使美术课更有“深度”。思维导图的使用便捷,加上对色彩知识的学习、绘画技巧的掌握、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便能迅速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感所想。
东尼·伯赞认为“思维导图以一种与众不同和独特有效的方法,它可以驾驭全部的大脑皮层技能—词汇、图形、数字、逻辑、节奏、色彩和空间感。这样做的时候它会给你畅游大脑无限空间的自由”。经过课堂实例的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是非常喜欢用思维导图运用到美术课堂欣赏评述领域中的,并能逻辑清晰,画面美观、节奏感强的完成学习目标。
1. 巧用导学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思维导图课程的学习,初学者对其总体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极其丰富,色彩漂亮,逻辑思维强、主次分明、宏观把控、从主题焦点到分门别类、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但因为很多学生是初次接触,学生运用的不够熟练,欣赏与评述课中的课前收集资料一直是美术课中比较难解决的一大难题——教师布置的多,内容不够明确,导向性不够等,正对以上问题,我为学生设计了课前预习导学卡,导学卡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将本课的重难点以及要涉及的知识点从焦点到分类别、分层级做出来提前发放给学生,学生之需要针对导学卡上的内容用填空的形式来完成导学卡内容,例如在《建筑艺术的美》导学卡的运用,该课属于欣赏评述范畴。按照之前上此类课的模式,课前会让孩子们收集该课的相关资料。但由于教师让收集的资料内容范围大,空洞,不够细化,因此孩子们收集资料的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让孩子们有目的性,具体化,发散式的收集资料,我为孩子们设计了课前收集资料的导学卡,导学卡是按照思维导图的形式,由老师提前画出一个简单的主要的该课内容,再衍生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例如:建筑艺术的美应从哪几个方面去欣赏评述——古今中外的对比、材质、造型、细节之美,并把以上内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做成导学卡提前一节课时间发放给给孩子们,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我会在导学卡上指向性的留有一些空白,让孩子们用填空的形式来完成该课的收集内容。
在授新课时,孩子们能利用导学卡上收集的内容快速融入到新课内容中,能快熟的掌握重难点,能自主的进行主动练能课堂的学习。通过导学卡的运用,提高了孩子们的课前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 实践思维导图的画法与用法,挖掘新的“学”法
思维导图的绘画技法非常简单, 使用工具绘画场地不受限制,彩铅、马克笔、中性笔等等一些简单工具即可,随处可画,使用上方便快捷。的思维导图就像一个主干,树根连接主干,主干派生枝丫,枝丫生出叶子。思维导图就简化成为一级分支、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这样一直分散下去不同级别的分支,一般用柔美的曲线连接,就像是树干连接枝丫一样,分支的两端就是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就是你的大脑发散,联想到的词条。不同级别的分支可以用字体大小和不同颜色来区分,这样的思维导图的视觉效果更加美观。为了更凸显了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大脑对图像的记忆力更强,在作业完成中我会让学生尽可能的将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词换成相应的图像,这样学习中不但积累了视觉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造型能力,有益于发展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二)加强了美术教学中的实用性
    思维导图在实际的美术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完成“欣赏与评述”领域教学中的“教”与“学”。
    1、易于掌握的可操作性
    我在六年级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一课的教学中,为达到运用思维导图来表现我们将如何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目标,利用思维导图中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研究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族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再利用由内容到方法的特征,我们得出,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要需要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努力,发扬传承加强我们的精神文化建设等方法。最后通过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我们得出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书本中介绍的,还有许多许多,以及我们家乡我们的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扩大教学示范的直观性
    在六年级下册的《建筑艺术的美》一课中,教师使用思维导直接在黑板上板书,用思维导式的板书代替传统的板书形式,即直观又具有示范性。
    在黑板上的中心位置画出一个建筑,用分支的形式画出中国建筑故宫以及外国建筑埃菲尔铁塔,让学生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思考观察以及课前准备的资料分析出材质、造型、细节等多方面不同,教师再通过分支的形式提出该建筑分别在材质、造型、细节等方面对应的答案。板书示范过程中即使得教师的逻辑思维清晰,内容主次分别,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作品效果凸显美观性
    以《探访自然的奇观》一课为例,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二节美术课,是一节欣赏与评述课程。教学中要求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个人优势,凝聚集体力量,对世界自然遗产进行探索、思考。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以小班为单位完成一幅大幅思维导图,小班内把提前搜集到资料照片带人课堂,以景点照片替代景点文字的形式,分工合作,最后完成了一幅思维导图的手抄报。该课作品的呈现即内容丰富又美观。因此,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这种表现形式时,无论绘画基础如何,都能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美观性。
        思维导图在小学美术高度欣赏与评述领域中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接下来我将继续将思维导运用到美术课堂的其他领域中进行教学探究,思维导图的推广即可丰富“教”又改善“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东尼·伯赞,巴利·伯赞.思维导图[M.山东:
中信出版社,201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