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珊
重庆市长寿区晶山小学校
摘要:合唱是世界上最美的人声,也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随着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学校及家长对合唱越来越重视:创建合唱特色学校、参加各类合唱团等等,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所以,从小学 1、2 年级就开始进行合唱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低段年级的合唱教学过程中,存在孩子不能准确把握音准、音高,经常跑调等问题。本论文就从这一系列的问题出发,提出我的一些意见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小学低段;合唱;教学现状;探索
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多数音乐老师认为低年级的孩子,音域窄,对音乐的理解存在困难,害怕教学成效不明显或教学进度过慢,不适合进行合唱训练。因此,合唱基本都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即三至六年级的孩子)进行的。但是,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低年级的教材中也融入了合唱的歌曲,所以,迫使我们老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一、二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合唱教学,不断地亲身感受多声部合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
一、小学低段合唱的必要性
(一)从小培养,增强意识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低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年龄小,对于团结协作的意识很浅甚至没有,但恰巧合唱是一种集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最需要队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聆听,通过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声音, 来达到演唱的和谐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像一个人在唱”;也需要每一位队员坚持参加训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来明天不来,这样是无
法训练出美妙的歌声。所以,我认为通过合唱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是很有效的途径。因此,从低年级就进行合唱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夯实基础,着眼未来
基础训练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演唱技巧,同时为高年级的演唱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进入高年级后,合唱曲目增多,篇幅变长,难度加大,需要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但是每周的课时又有限,想要唱出好的效果,肯定就需要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因此,从低段就开始从音准、节奏、气息等方面进行练习,例如:音阶的练习“1---|2---|3---|”,然后加快速度演唱:“1-|2-|3-|……”,这样不仅训练了孩子们的音准,还训练了节奏和气息,一举多得。
我们学校是全区的合唱特色学校,每学期都会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合唱比赛。要求全校都参加,包括一二年级。所以,一年级的学生从第一天进入学校开始, 我们音乐老师就开始进行合唱的基础训练,为后续合唱作准备。到目前为止,效果颇好!
二、合唱教学过程中常遇到的三大问题
(一)音准问题
低年级学生因为年纪小,对于声音的高低没有什么概念,甚至有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唱准?这样唱到底对不对?而合唱对于音准的要求又特别高, 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音不准的情况:
1、在大跳音程中,孩子们经常找不到音。
例如:合唱歌曲《春晓》演唱时,“1”和“6”以及“2”和“5.”这几个音,由于跨度较大,孩子们会出现“跑调”的情况。只要有一个孩子跑调,那么就会有很多人跟着跑,听起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2、双声部演唱时,容易跟着对方声部跑。
例如:演唱歌曲《送别》时,在双声部处,低声部总喜欢跟着高声部的“主旋律”跑,他们本应该用“U”唱“3---|4---|2---|1--0||”的长音,但是唱着唱着就跟高声部的旋律一模一样了。并且演唱时气息还特别不稳。
所以,音准问题真的是让人特别头疼。
(二)位置问题
合唱对于声音的要求特别高。低段的孩子从未经过任何系统的训练,年纪比
较小,音色不同、地域不同,所以演唱时,声音比较散乱。一唱到高音时,他们不会想到用位置,而是通过大声演唱来达到歌曲的音高,难免就出现“大声喊唱”、“吼叫”等情况,只要有一个人声音突兀,那么演唱效果就是不好的。所以,低年级真的很难将声音融合在一起。
(三)气息问题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个子小,力气小,导致体力都不怎么好。在一些长音或者高音演唱时,常常气息薄弱,很难将拍子唱满。因此,在歌曲的衔接部分就出现了缝隙,听起来感觉像有个休止符,但其实并没有。那么,歌曲就缺乏了连贯性。对于篇幅长一点的歌曲,孩子们越唱到后面,体力就越跟不上了,明显感觉越来越没力气。高音上去特吃力,中低音又稳不住,所以总给人感觉音准有问题。
三、如何解决“三大问题”。
(一)“视唱练耳”解决音准问题
视唱练耳是合唱训练中必备的环节之一,很多老师可能会有很多疑问和看法,学生年纪这么小,他们听得出来吗?因为好多老师自己,包括现在好多学音乐的大学生都不一定听得出来。但是经过我的实践证明:孩子们是可以听出来的!正所谓“听得准,才能唱得准。”老师们一定要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养成聆听的习惯。我是最开始先唱音阶,然后听音阶,再慢慢的打乱顺序弹奏单音,让孩子们听是什么音,这个虽然一开始听不怎么出来,但是时间久了,效果就出来了。然后慢慢再加大难度听音程(这里的音程指的是:我同时弹两个音,让孩子们唱上面“高”的音,或者唱下面“低”的音),慢慢的我发现他们对和声的感觉越来越好了,双声部同时演唱的时候,跑调或者互相影响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二)“发声训练”解决声音位置问题
合唱对于声音的要求特别高,而和谐统一的声音又需要日积月累。所以,从第一节课开始,从第一个音开始,就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因此,每次唱歌曲以前,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基础发声训练。例如:用“lu”或者哼鸣来演唱5 4|3 2|1-|等,来培养学生好的共鸣腔体,稳定的发声习惯,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花费老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学生演唱时,若我们老师总说高位置,孩子们是听不明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具体形象化去表达,比如:1、唱到高音时,告诉他们要轻声歌唱,学会去
听并且记忆老师说的对的歌唱方法的声音;2、让他们唱高音时要兴奋一点,眉毛和笑肌要抬起来,肚子要用力,鼓鼓的像小皮球一样,一定不能松掉,不然皮球就漏气了。这样他们就能很快体会到老师的意思了,训练效果就越来越好。 通过这样的方式反复练习一段时间,孩子们对歌唱形成了肌肉记忆,那么合
唱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气息训练”提升表现能力
对于演唱时气息不足的问题,我是从最基础的气息练习开始的。例如:练习唱“si”这个音,模仿蛇吐舌头的声音,然后让孩子们一直保持声音不断,并且要求演唱时保持一样的位置,一样的声音强弱。在这途中教会孩子们循环换气, 告诉他们:没气的时候,悄悄的换气,再悄悄地进入,一定不要让别人发现你偷偷换气了。这样来训练孩子们的腰部力量,通过多练习来形成肌肉记忆。这样唱长音或者高音,需要很多气息支撑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吃力了。这样的方法,我基本上隔几天就会练习一次,只是不停的换其他的元音字母进行练习而已。
“合唱艺术如四季,如人生,属于所有人,是精神的迸发,心灵的贯通。” 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形成健康人格。经过长期的合唱训练,还能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可塑性极强,从小培养他们的合唱意识,夯实音乐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养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6-29.
[2]贝彩红.走进合唱艺术的春天——浅谈小学低段合唱教学[J],成才之路,2011(15):52. [3]毕慧慧.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8 年 10 期.
[4]文思隆.《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3 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