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辐射下的家校共育模式——访、定、合三步走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   作者:黄静
[导读] 正确地处理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能是家校合作形成健康的合力

        黄静
        肇庆市第四小学
        摘要:正确地处理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能是家校合作形成健康的合力,将孩子推向更高的层次,要处理好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就要清楚地知道家长的需求,分析家长,明白家长,理解家长,才能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和家长的交往中,要不偏不倚,中庸待之。这就需要老师提高自身的修养,端正态度,抵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歪风邪气,使之与家长的交往树立在公平公正的健康关系上,让自己工作起来有底气。在处理和家长关系时还要推己及人,积极沟通,让家长觉得老师是真诚地希望他的孩子好的,那样才会配合老师,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家校共育;访;定;合;三步;
        每每看到媒体报道学生家长和老师争锋相对,甚至兵戎相见的时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怎么会变得如此敌对?两者应该在同一阵线上才对的啊!大家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们能成材啊!究竟是因为什么让本该拧成一股绳发力的两方力量变成咄咄逼人的样子呢?
        经验丰富的老师们都知道,只有让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合力,将孩子教育好!因此,当老师的特别是当班主任的,必须要处理好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长们理解你、支持你的工作,最终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教育好孩子。要正确地处理好和学生家长的关系,必须要清楚地明白家长到底要什么,想什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好像医生医治病人一样,知道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一、家访:分析家长,明白家长,理解家长
        要分析家长,其实只要分析我们的学生。当你接手一个新班,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层次的家庭的学生,分析他们,就是等于分析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家长。学生所接受的最原始的教育来自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其实每个学生的性格和个性都是他们家长的折射,或者变相说就是他们父母的缩影。性格孤僻的孩子,不可能有活泼开朗的父母;胆小自私的父母也同样不可能养育出勇敢大方的孩子。分析孩子而知道家长大概来源自哪些阶层,那么就明白他们想要对孩子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教育了。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家长,他们是以大人为中心的,他们整天都在担心自己家庭的基本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这种家长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不参与学校的活动,对小孩的期望值也不高;生活比较富足的中产或以上的家庭,他们是以小孩为中心的,与以大人为中心的家庭相反,他们重视孩子的学习,参与学校活动高,家庭的资源着重放在满足孩子的需求上,是掌上明珠,是宝贝疙瘩。对于学生家长、家庭的分析,有助于日后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不会踩到雷区:你不要指望以大人为中心的家庭能放弃工作来参加你的班会课,同样,你可以让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帮助你完成校运会的管理工作。通过分析,我们基本上对家长有一定的了解。接着就应该通过家访,对家长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进而更明白家长,理解家长。这些都是日后处理和家长关系密不可分的。
        二、定态度:对待家长不偏不倚,中庸待之。
        儒家学说《中庸》的纲领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这运用在与家长的关系中是再适合不过了。所以在处理和家长的关系的过程中,无论是有关学生方面的事情,还是有关学校方面的事情,应该遵循中庸的原则,要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提升自我修养,抵制歪风邪气
        作为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老师要为人师表,守住道德的底线,不接受学生或家长的礼品,也不能屈服于部分家长的淫威之下。对于那些贿赂和腐败,要牢记拒绝从第一次开始。

俗话说: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只要收礼的一刻起,你就沦为礼品的奴隶,与家长沟通交往就没有了底气,本来理直气壮的东西,也变得气短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对于家长们的无理要求,老师要站稳脚跟,不妥协不退让,只要是为学生好的,都应该坚持,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碰到学生家长为地方父母官的,老师更应该一碗水端平,不阿谀奉承,不刻意的区别对待,只有老师和家长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后的沟通交往才会健康发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自觉地意识到没有家长的配合和真诚的合作,是不可能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因此,对待家长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对待:不能因为孩子是学困生,就避免和家长接触,或者冷淡对待;也不能因为孩子成绩优秀,就和家长频繁接触,应以平常心去对待家长。这些都不是一天半日能够做到的,必须靠提升自我修养来完成。
        (二)推己及人,积极沟通
        理解家长,用心去体会家长所思所想,是积极沟通的前提。只有明白家长所需,跟他沟通的时候才会有重点,有目的,不会浪费唇舌。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要他快乐健康的,而你沟通的时候跟他说学习,那么家长肯定兴趣缺缺;有的家长要求孩子的成绩名列前茅的,但老师沟通的时候却以多锻炼身体为主,那可想而知沟通肯定无果。只有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所谓积极沟通,并不是说事无巨细都和家长汇报,这样家长会觉得厌烦,这里的积极指的是态度和思想。积极的态度,表现在和家长沟通时的耐心和细心。无论电联、信访还是家访,不是三言两语打发家长,而是有目的,有重点的地联系,让家长感受到你的诚意,从而接受你的建议,配合你的工作。
        积极的思想,不要将每一次的沟通都变成变相的告状,这些是家长们最不愿意看到和听到的,尽管每一次的沟通都可能不可避免地要向家长说明孩子在学校的缺点,也应该尽量地先说孩子近期的进步,以表扬的方式切入话题,可能这样家长更能接受意见。在推己及人的中心指导下,加上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思想,沟通会变得更有效的。
        三、形成家校合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为了学生的发展,家校必须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切实地为青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细致深入的家访,端正地与家长沟通的态度,就能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相信通过上述的理论,再在过程中加以变化,就能正确处理好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让家校之间形成良性的、健康的、有活力的合力,才能将孩子教育好,到达合作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国平主编。《教师人文艺术》【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8月
        【2】{美}托德    .威特克尔  道格拉斯.费奥雷。《如何应对难缠的家长》【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8月
        【3】王晓棠。《如何做一名出色的小学班主任》【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4】冯克诚。《原始儒家教育学说与论著选读》【M】,人民武警出版社,2010年12月
        【5】{澳}L.J.萨哈。《教育大百科全书 教育社会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