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莹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三中学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载体。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运用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审美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美的情感,或者像人们所说的审美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差别之一。”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需要我们具有审美能力,才可以欣赏美、挖掘美、创造美。利用高中语文阅读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高中语文阅读有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这些阅读题材是最好的审美载体。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很少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导致学生的审美素养低下。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与情境和心境有关,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就要创设一定的审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审美情境当中,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意境是历来文人骚客十分推崇的东西,它蕴含在诗歌当中,又超脱于诗歌本身,教师在创设审美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感知美的意象、美的意境。
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时,就可以给学生创造生动的审美情境。这首诗词是毛泽东在1925年游长沙时所作,诗词语言优美,风格豪迈,颇具美感。首先,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同时还有橘子洲头的美景,让学生感受“枫林、万山、百舸、湘江”等意象的美,使学生体会到湘江的美景。在这辽阔的天地之间,毛泽东心生感慨,对中国革命的形势充满了忧虑,同时也将其视为己任,那份自信与从容,通过诗歌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格之美。此外,我还让学生在郎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与意境之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二、加强分析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靥辅在颊则好,在颡则丑。”审美是一种主观活动,但是审美具有一定的标准,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分析引导,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念。
我们通常说“笑靥如花”,指的是酒窝要长在脸颊两旁才具有美感,如果长在额头上就会失去美感。
教师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正确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论,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发现美,用合适的逻辑去鉴赏美。然而,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审美培养,让学生对审美有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的审美观。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在讲到荷花的特点时,我带领学生进行延伸,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吗?”有的学生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还有的学生引用了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学生总结出了荷花“美丽、静谧、纯洁”等特点。之后在讲到这篇课文中的叠词之时,比如“重重”、“悄悄”、“脉脉”等词语,我让学生进行组词,学生回答有“困难重重”、“含情脉脉”等成语。可以发现,叠词不仅读出来很有美感,而且加深了词语本身的意思。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引导,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逐渐得到了提高。
三、丰富阅读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审美的基本层次是感知和鉴赏美,创造美才是审美的最高层次与最终要求。只有具备了创造美的能力,才有美丽的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建筑作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文本进行教学,但是同时要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这样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力才会得到提升。
例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说的内容展开拓展和想象。别里科夫是沙皇时代的一个守旧人物,及其迁腐,契诃夫用他来讽刺俄国沙皇的黑暗统治。首先,我让学生想象一个情境“假如,你碰到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你是选择避而远之还是选择耐心规劝呢?”这样,学生就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此外,我还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让学生针对这篇小说写一篇评论,联系俄国当时的时代以及契诃夫的经历。这样一来,就会逐渐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阅读中的美育因素,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鉴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蕊.高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3).
[2]李甜.文本细读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姓名:王雪莹,出生年月:1996.4.5,性别:女,学历:大学本科,民族:汉族,籍贯:山东临朐,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三中学,现在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