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下)   作者:     白小亮
[导读] 我们是考虑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用单项思维

        白小亮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乌兰图嘎镇蒙古族中心小学138000
        摘要:我们是考虑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用单项思维,只有少数人会用到双向思维。双向思维就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很重要的,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正向思维,而忽视了逆向思维的存在。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多样化的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双向的思维去学习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在学生学习、理解、运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成绩的提升,而且还能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的真正成长。笔者任小学数学教师多年,一些在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维的培养,现将自己的所得归纳如下。
         一、正确思维方式,合理教学内容
        所谓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只是由教师讲解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更是要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要有整体的把握,切不可盲目教学。作为新的教学实践,教师需要做到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方式,这就给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展开相应思维方式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追及问题”内容时,教师就应当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问题的学习。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一起思考可能的方法和解决的途径,一起完成问题分析既能使学生的表述能力得以提升,又可以使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更加严谨。学生最终得到正确答案之后,就到了课堂的关键部分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独立讲解问题的分析方法以及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数学思维,之后教师在进行整体的教学。第二次上课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可以下意识制造一些小错误,让学生去从发现问题、思考原因,通过这样的训练,帮助学生在思维上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养成不轻信、多质疑的好习惯。
         二、课本知识出发,培养逆向思维
        1.推理定理定律,培养逆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上的定理和定律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课本上定理和定律的同时,也可以学会其中的推理过程,明确这些定理定律的源头,久而久之形成逆向思维。例如,速度×时间=路程,那么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这些定理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学习记忆,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的更加牢固。
        2.加强方法教学,培养逆向思维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对学生都至关重要,学生往往会跟随老师的脚步去探索知识。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加强逆向思维的方面的训练,也要注意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例如,数学中经常提到的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两个是增强学生逆向思维的很好的教学内容。我们小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正比例和反比例。正比例是两种相关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会跟随她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就叫做正比例的量,它们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反比例是两种相关的量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两种量的积一定是个常数,这是两种量就成了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这两个是相反的,通过数学方法的训练来提升转换思考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逆向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三、借助线段图片,理解数学问题
        数形结合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简单化,可以借助图形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线段图便是其中一种很好的将抽象数量关系转变为具体直观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线段图的用法和好处,并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的处理。
        例如,“学生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看似简单的问题,其中却隐藏着重要的数学知识,即“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树=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全长÷间距=间隔数;全长÷间隔数=间距;间隔数×间距=全长;(棵树-1)×间距=全长。这一规律光靠学生想象或者教师讲解会非常复杂,但是通过线段图就可以轻易得出。
         四、提高教学针对,提升应用思维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微课的内容较少,问题突出,更加适合教师的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聚焦一个知识点,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容反复观看。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又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所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负数”内容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首先,笔者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了视频:通过天气预报来认识负数。接下来出示视频让学生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同学们知道天气预报吗?仔细听听那个地方的温度最高,那个地方的温度最低,并记录下来。”观看后笔者进行提问:“上海的气温为零下-4~3℃,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同学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知道:-4℃,3℃。然后笔者让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其他地区的温度,完成后小组检查交流。最后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涂一涂这些城市的最后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并计算它们的温差。在学生涂的过程中,笔者进行巡视指导。如此,本节课围绕温度这一知识点展开教学,让学生有效认识负数。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我们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在课堂的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寻求学生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姗姗.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教师,2018(S2).
        [2]陈发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