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下)   作者:饶正凯
[导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的外延和内函有了新的定义,

        饶正凯
        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分校   江苏省  南京市     210019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的外延和内函有了新的定义,并赋予了教师新的教学任务与使命,小学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师应而根据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小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提问和独立研究,进而内消化吸收数学知识点,并掌握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是激发小学生独立研究和促进学习的基础。教师应重视创造合理的问题情况,改善课堂氛围,正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主要从以上几点进行论述,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问题情境;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应了解学生求知欲强、探索欲强、贪玩好动的年龄性格特征,组织了多种有趣的学习活动,创造了合理的难题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对难题研究学习的兴趣爱好,发散性思维,拓展了逻辑思维和发展逻辑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完善、挑战、提升和提高,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创造合理的问题情境进行深入研究。
一、设置故事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喜欢听故事是所有小学生的本性,另外,小学生有很强的知识欲、探索欲,老师充分结合这两个特这两个特点,运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法,依靠挑战性强的数学故事创造合理的问题情况,打造互动性强、氛围好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进入情节,从源头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根据所呈现的数学课内容,积极思考和分析所涉及的数学话题,拓展思维训练,挖掘数学思想方法,发现数学风采,使学生爱上数学这门课程。
二、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理解
        为了配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都是通俗易懂的,特别是新课改后,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中的知识点编辑和展示都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中普遍可用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创造合理的问题情况时,应更接近小学生生活的具体和逻辑思维发展基础,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人爱好,使设计的问题情况更加合适和具有挑战性,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和产生共鸣。此外教师还要知道,不同班级的学生由于生活工作经验不同,个人爱好和侧重点也大不相同,如低学段的学生通常更喜欢有趣的教学方式,高学段的学生更喜欢身边发生的社会热点等问题等。教师要合理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要注意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把握,把知识要点融入生活化要素和生活案例中,降低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的理解难度。


        比如,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授课过程中,课程目标规定教师应融合生活,引导学生具体了解百分比,了解百分比的实际含意,体会百分比在生活具体中的运用使用价值,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据此,笔者创设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取出A、B两个杯子,装上同样的水,在A杯子添加一大勺盐,在B杯子添加小勺盐,随后问:“哪杯食盐水更咸?”让学生根据这一具体实验全过程的观查随后展开思索,再尝一尝,最终获得结果:“水量相同的状况下,盐放得多的水更咸”,随后再小组讨论:“怎样表明出哪杯食盐水咸呢?”将难题引进到这节课的学习关键中,让学生更非常投入地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将知识要点进行内在的消化与吸收,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三、设置趣味化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
        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明显的求知冲动,才能自觉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应积极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探究激发学生数学知识探究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地开展数学学习与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造有趣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小学生比较喜欢玩好动,很喜欢活动游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活动游戏创造有趣的问题情境,将思维游戏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探索获取专业知识。
        例如,在教授《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问题的基本结构,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假设的思路,学会借助画图、列方程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对不同的解决方案的比较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充分感受到数学美,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说,就是引导学生解决用假设的策略时总量变化的实际问题。据此,教师就可以针对重点内容来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向学生出示问题,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事先写在黑板上)随后,教师可以通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联系数量关系式想一想,你能利用假设的策略使两个未知量变成一个未知量吗?看来,光看这个实物图,思考有困难,我们一起来画图分析。”这样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综上所述,作为对学生思维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优化原有的教学方法,创造合理的问题情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素养和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趋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小学数学课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6(08).
[2]朱国森.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源于高效情境的创设[J].数学教学通讯,2016(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