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下)   作者:余雪娇
[导读] 所谓趣读,就是体现阅读内容以及阅读过程的趣味性

        余雪娇
        重庆市丰都县名山街道中心小学校
        摘要:所谓趣读,就是体现阅读内容以及阅读过程的趣味性,目的是让学生乐于参与阅读活动,做到深度阅读,从而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内心诉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加强趣读策略的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读;应用;语文素养
        阅读是发展学生表达、思考、交际、写作等多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相比之下,文字显得单调、抽象,不够活泼,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构建趣读氛围,呈现文字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并且能够通过阅读得到更多收益。
        1.运用信息技术,体现情境之趣
        小学生思想幼稚,暂且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求知的需求,所以兴趣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然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图像、音频、视频成为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媒介,逐渐的,他们对文字不再敏感,失去阅读的兴趣和耐心。特别是对于一些内容复杂或者篇幅较长的课文,学生很难主动展开阅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运用信息技术引入课文相关的趣味元素,借此构建精彩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阅读活动。
        例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由于这篇文章有说明文的特征,比较枯燥复杂,不易提起学生的兴致,所以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海洋的纪录片,借此构建生动有趣的视听情境。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海洋表面的状态,看到海底中各种植物和动物,能够得到良好的视觉体验。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可以做导入式提问:“通过视频,我们清楚地看到海底世界中的各种生物,那么实际上,海底世界是明亮的还是晦暗的?阳光能照射进来吗?海底还有哪些稀奇古怪的事物?”借此创设悬念。在前面视频的感染下,学生会对这些问题产生探知欲,进而主动通过阅读寻求答案。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情境之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致的可行之法。
        2.联系实际生活,体现生活之趣
        出于对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考虑,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给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在小学生眼中,语文学习是一项枯燥、复杂的任务,而探索生活却是充满趣味的神秘旅程,因而他们更愿意参与生活话题的讨论。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一方面可以体现阅读课堂的生活之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能够利用生活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当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同时利用电子课件展示被风吹斜的柳树、流淌的泉水等自然景色,借此构建生活图景,激发学生的想象。接着,让学生带着各种猜想阅读第二自然段,了解“风”奏出的美妙音乐。并且,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由“风”产生的其他美妙声音,比如:风吹动铃铛奏出的叮当声,风经过孔洞发出的呼啸声等等,借此开拓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以自己的方式来描述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整个阅读过程中充满生活气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
        3.加强设疑引思,感受思考之趣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说明,读书不仅是一个浏览或诵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度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图,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但是,小学生在阅读中惯于浅尝辄止,再加上教师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学生形成接受式学习的习惯,失去深度思考的意识与能力,这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加强设疑引思,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深度探究,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思考之趣,形成深度阅读的习惯与能力。
        例如:在学习《守株待兔》一课时,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释其耒而守株’?宋国人为什么嘲笑他?”这时,学生首先要结合课文注释,解释“释其耒而守株”的含义,然后说明主人公守在树桩旁是为了等待兔子。但是能等到兔子的可能性很低,所以被人嘲笑。学生有这一层认识,说明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的含义,接着,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类似‘守株待兔’的事情?这篇课文给你什么启发?”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就要对课文的内涵、作者的用意进行深度思考,并结合个人经历给出独特的感悟。通过以上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趣读的过程中得到思想境界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落实趣读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道理的同时,得到快乐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李洁.立足兴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4):69.
        [2]陈芳.趣味教学法激发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12):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