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志慧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四实验小学
摘 要:语文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重视,课外阅读走进课内已成趋势,目的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增强阅读积累。2019年由我校周凤春老师主持的课题“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分为结构梳理课、质疑解惑课、阅读鉴赏课、汇报交流课四个课型,层层递进,结构梳理课是后三个课型的基石,基于结构梳理课的重要性,研究结构梳理方法的创新和应用。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结构梳理方法
课题旨在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梳理能力、质疑能力、赏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结构梳理课即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整本书的结构,明晰文本人物关系和事件始末。学生通过习得梳理方法建构文本的整体结构,在脑海中形成对文本的初步宏观印象。结构梳理课培养学生的统筹能力,阅读或梳理整本书是过程,掌握并会运用梳理方法。
基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书目,可根据书目类别创新并应用梳理方法。
一、短篇故事类书目
1.短篇故事类书籍多为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其特点是整本书有众多短而小的故事,且故事与故事之间并无明确的联系,各自存在。比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安徒生童话》等,故事短而精,且很多是为了告诉我们道理。这类书籍梳理结构方法适合用列表格,表格并不是单一的模式,要根据整本书内容及学生自己的总结而发生变化。
我在教学《中国古代寓言》时,和学生共同制作“梳理寓言故事情节”和“主人公身份证”两种表格形式,“梳理寓言故事情节”表格内容有故事名称、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寓意和补充,利用简短的语句进行概括并填入表格,由于整本书由六个大的板块组成,所以在班级内分成六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板块,然后在班级内展示、评价及总结,最后装订成册。“主人公身份证”是学生的另一个选择,内容有主人公照片(文本插图)、故事名称、主人公、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寓意,学生自主制作,最后装订成册。两种表格都是为了把多个精而小的故事进行梳理并比较,目的一样,只是表格形式不同。
2.短篇故事类也包括科普类书籍,小学中年级必读书目中的科普类书籍内容相对而言较简练,不繁琐且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如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书内篇幅也是一个个精而小的科普知识,像这样的科普书同样适用列表格梳理结构。在教学《十万个为什么》时,我与学生共同制作了“答疑卡”,“答疑卡”内容有“疑问”和“答案”两部分。《十万个为什么》“屋内环游记”共六站,第一站“答疑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答案并填写,其余五站班级内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并在班级内展示、评价和总结,最后装订成册。
3.在教学中,表格名字可根据文本内容需要确定,表格形式也可多种变化,本质是运用表格进行整本书的汇总、分类、梳理,目的是在繁多的故事或知识中提炼出主要信息,从而梳理整本书的结构,这样学生可以清晰明了的掌握整本书,亦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二、叙事类书目
1.叙事类书目多为小说,其特点主要以人物和故事为主,整本书也会分为多个小的故事,但故事与故事之间都有联系,相互依存。比如《城南旧事》、《草房子》、《皮囊》等,每个故事看似独立又相互依存,主人公可以把所有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就像是“糖葫芦”,中间的竹签是主人公,所有故事是排列在一起的山楂。
这类书籍梳理结构方法适合“串联法”,找出所有故事之间的共同点或者联系,进行串联。
在教学《草房子》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目录,找出每个章节的主人公,请学生讲述这些主人公和中心人物桑桑发生的故事,利用中心人物串联起整本书。学生还可以讲述每个章节发生的主要故事,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故事的共同之处——“经历挫折”,用共同点串联整本书。
2.叙事类书目除了“糖葫芦”结构的短中篇小说,也有章回体众多的长篇小说,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均出场人物众多、章回众多,所以多数学生读完会处于朦胧状态,对整本书结构并不清晰,事件中的人物也易混淆。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整本书的结构可以用找中心人物法、故事情节法、分章回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把整本书划分成几个板块,板块中的内容可根据文本内容特点由学生和教师共同丰富,学生为主,参与板书,教师补充。如《三国演义》长于描写人物和战争,人物作为板块题目,版块内容则以战争为主,引导并鼓励学生补充细节。
以《三国演义》为例,“找中心人物法”是在整本书中找作者重点描写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心人物,如诸葛亮、刘备、曹操等,再把中心人物的生平分为三或四个主要阶段(阶段不宜过多)。如根据诸葛亮的平生,分为“等待诸葛亮”、“诸葛亮出茅庐”“诸葛亮病逝后”。根据刘备的生平分为“创业阶段”、“崛起自立汉中王”、“败落之后”。这样整本书划分成了三个大的模块,学生添加模块内容,教师补充。
“故事情节法”和“分章回法”异曲同工,是根据整本书情节和目录进行总结,如《三国演义》整本书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东汉之乱、三国纷争、三国归晋三个阶段。阶段内容由学生进行填写,教师补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梳理方法,“找中心人物法”适合阅读基础相对薄弱,总结能力稍低的学生,中心人物是相对简单的切入点,再深入逐次梳理,适合大部分学生应用。“故事情节法”和“分章回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的输出量要看文本特点和学生需要,如果书籍内容较简单,学生可以简单复述,就以学生输出为主,教师补充为辅;如果学生读完书籍仍处于朦胧状态,就需要教师输出为主。通过教学发现,像《草房子》《昆虫记》《大林和小林》等篇幅适中的书籍,学生读完后可以给出清晰且完整的反馈,但是像四大名著这样繁而厚、篇幅较长、人物众多、情节众多的小说,学生给出的反馈较羸弱且模糊。所以,在教学后者时,结构梳理课可以先以教师输出为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拨开云雾,这样学生快速吸收,与自己脑中印象重合,渐渐清晰后,再去阅读,效果更好,也为后面质疑解惑课、阅读鉴赏课、汇报交流课学生为主的输出奠基。
三、绘本类书目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集大善、大美、大智慧于一身。小学中年级的绘本相对没有低年级的绘本内容浅显,但也图文并茂,易理解,学生可以清晰的梳理文本结构并讲述故事。但是会有个别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绘本,如描写战争的《铁丝网上的小花》。学生读完,能够把绘本中汲取的主要故事情节或令人印象深刻的事物表达出来,可以感受到罗斯˙布兰奇悲惨的结局,战争的残酷,但也有多个如“法西斯主义”、“犹太人”、“集中营”等词语内容不甚了解。教师可以运用“标注释”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绘本,即收集学生阅读的难点词语或内容,做成图文并茂的“注释”(课件的形式),并打印,由学生把“注释”标记到自己需要的故事结构中,清晰故事盲点,丰富故事脉络,增厚故事感情。
总之,结构梳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文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结构梳理方法。读一本好书是有必要的,教师课上讲一本好书更有必要。课外阅读走进课内,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构建文本,讲述文本,从而创造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