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水霞
山东省莱州市朱桥镇中心小学 261419
摘要: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数学人文素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重视起来,要能够多与一线的教师借鉴经验及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不同教学方面入手探析如何在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培育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数学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及数学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病,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可以从创设生活情境,培育数学意识;掌握估算方法,培育数学直觉;开展探究活动,提升探究能力等三个方面入手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得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育数学意识
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是核心素养是否形成的一种判断形势,数学意识主要指的是学生自身形成的对数学的感知及直觉,这能够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认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旦学生形成了数学意识,那么就能够对生活中的一切数学知识表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在紧密相连的数学场景感触中得到数学意识敏锐性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相关知识时,其中涉及到一个最为常见的浓度问题,教师在引领学生研究溶液配比时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糖水入手,利用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敏锐性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探析溶质、溶液之间的比值关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平时你喜欢喝糖水吗?为什么喝?桌子上摆了三杯糖水,你只能选择一杯喝,杯子下的纸条上分别标注了糖的质量和糖水的质量,你能判断出哪杯糖水最甜吗?这杯糖水的质量是900g,浓度是20%,如何才能够让糖的浓度提升到25%?这样,在生活问题的提出中让学生开展探究,教师在一旁指导,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重难点突破变得更加容易,让他们能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理解抽象数学问题,由此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育数学直觉
数学学习活动中,计算方法的掌握对学生计算能力有重要提升作用,计算始终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始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把控能力强化需要通过估算的方式来体现,掌握估算的方法也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熟练且灵活地运用估算,培育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让学生的数学直觉得以提升,教师可以应用让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相匹配的指导方式,由此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以“小数除法”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精算作为教学目标,在开展学习活动时让学生以估算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采用心算的方式进行竖式计算,在学生数学直觉能力培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比如,教师在教学小数乘法时,给出了学生这样一道题目:51.9×1.51等以多少?教师在引导学生估算时,可以将51.9≈50,1.51≈1.5,由此快速计算50×1.5﹦75,因为51.9﹥50,1.51﹥1.5,所以最终的得数必然是大于75的,另外9×1﹦9,所以能够得到最终的积的末位一定是9,乘数及被乘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最终的积也必然有三位小数,很容易估算出结果是比75多一点有三位小数且末位数是9。
三、开展探究活动,提升探究能力
综合探究活动的组织能够有效彰显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也能够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升自我的实践探究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局限于教材文本知识的传授中,而是要能够给学生布置更多的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较为广阔的空间中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探究实践活动中产生学习热情,感受学习快乐,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由此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教师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相关知识时,在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以往的数学知识,然后给出学生一个圆柱体形状的直筒让他们自主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动手实践探究,将其剪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并在深刻的讨论过程中将这一长方形与圆柱联系起来最终得到其面积计算公式。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深化改革的当下,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备受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向,深入剖析和解读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要求,通过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的形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构建。
参考文献:
[1]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9):103-104.
[2]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