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玲
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 广东省 深圳市 518000
【摘要】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要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开展数学生活化的融合课程实践活动呢,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 融合课程 实践探索
一、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哪个年龄层次的学生,都容易在讲授式为主的课堂上产生倦怠,把数学跟游戏融合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一年级上册的计算是要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在20以内进位加教完后,设计了一节玩飞行棋的游戏课,我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小组来竞赛玩飞行棋,我把飞行棋里的各种设置改成了很积极的鼓励语言,当学生要玩这个游戏时,他需要迅速的算出自己扔出的两个色子加起来的和,唯有这样才能顺利的进行该游戏。学生们在课堂上完全忘记了这是一节数学课,他们在游戏中熟练运用了20以内进位加的计算。我还做了一段5分钟的微课视频,鼓励家长在家和孩子一起玩飞行棋的游戏。家长在跟孩子玩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孩子的口算速度又促进了其亲子关系,寓教于乐。
除了飞行棋游戏,我还制作了连连看游戏、大家来找茬、你演我猜等游戏,让计算在游戏中进行,学生在不知觉中就已经熟练应用了所学计算。
二、在实践调查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培养孩子的创造、创新能力,其实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发现。
小学数学每册中的“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可以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也可以开展个性化的实践调查研究。
学生二年级时,我开展过一次调查“校园里的人和树”的实践活动。我让孩子调查校园里有多少个人,有多少棵树。这样一个看似庞大的工程,孩子们只用一天时间,就搞定了自己的调查任务。有的孩子一个个班级去问,有的孩子直接采访学校领导。负责数树的孩子,他们则分工合作,分配任务分片进行统计,一项看似繁杂琐碎的调查就在校园里顺利进行并完成。课堂汇报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化建议,还给学校领导写了一封建议书,建议学校再多种一些树。学生在调查、分析、建议中,不仅仅增强了实践能力,并自然地进行了多学科知识融合去解决问题。
三、在生活情境中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把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有选择的呈现给学生,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具体、生动的学习探究活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年级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他们常常不明题意,导致不知如何解题,文字对他们来说是有一点抽象的。如何让孩子对我的数学问题感兴趣并愿意解答呢?我试着把我的生活通过拍照,通过微视频发在家长微信群里。例如我到外地出差,在地铁售票机上,我拍摄:一张地铁票3元,我要买两张,需要花多少钱?我塞进售票机10元,售票机会找我多少元呢?有时我外出吃宵夜,我也会拍一张照片发群里问孩子们:老师买了一盘炒粉花了6元,给了老板10元,老板要找我多少钱呢?……我把自己的生活做成小小的微课视频发在家长微信群里,让感兴趣的孩子帮我解答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做法也引发了家长和学生把他们的生活发在群里,有时也会像我这样去提问别的同学以及家长。学生们间相互解答,相互介绍彼此的生活,不仅使得我们的班级越来越和乐,也使得解决问题越来越生活化,学生也越来越喜欢数学。当所有的问题都来源生活并服务生活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多元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四、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综合与实践”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类课程应我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我曾开设过以下综合实践活动:
1.去远方实践活动
2014年上学期,我用每周一节活动课给孩子们开设了一门去远方的课程,我教会了学生如何出行,如何计划开支,如何做实际的旅行方案,如何去12306买票,如何定宾馆等等。一个学期下来,我指导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全国的去远方方案大赛,设计一个“一万元,6个人,一个星期”的旅行方案。一个小组设计的到横店影视城的方案,以最高分获得了特等奖,获得了1万元的支助让我们去真正实现自己的旅行方案。我和两位老师带着六个孩子开展了一次生动的浙江横店义乌之旅。旅行的最后一天我们到义乌小型商品批发市场进行玩具的批发进购,孩子们自己打货自己提上火车,回来后,我们在本市进行义卖,最后把盈利的800多元回捐给基金会支助下一支队伍去远方。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在这次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这次去远方的经历和体验,拓宽了孩子们的眼界,并种下了孩子们对未来、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和梦想。
2.卖包书壳挣班费活动
二年级时,我和班主任曾经为了解决班费问题,设计了一起开学第一天卖包书壳的活动,活动是我这个数学老师牵头的,学生一年级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人民币的简单换算。我说我们来开展一次人民币实操活动吧,于是有了这一项活动。假期的时候,我们在网上进购好了一定数量的包书壳,组织学生设计海报,开学第一天放学我们到校门口摆了长长的摊位进行包书壳的售卖。活动全班参与,全员参与,甚至家长都来帮忙啦。我们成功挣到了一千多元。我们用这笔钱改善了教室环境,一人买了一块绿色的桌布和透明垫板,还买了很多植物,教室布置得特别漂亮,有很长一段时间,学生都为自己班级是全校最特别最好看的班级而骄傲。但是在活动中我们也收到了一封爷爷的来信,提出我们卖的包书壳不环保。就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调查研究,究竟怎样的包书壳才环保?最后大家通过实践调查和网络查找,找到了一种最环保的包书壳。第二年开学,我们根据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环保包书壳的全校宣讲,再次售卖了环保包书壳。这次卖包书壳的活动,学生和我最后解决的都不仅仅是班费的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也在活动中收获很多。
3.从“跳蚤市场”发展到“和乐超市”活动
对学生的奖励,最初我只是根据学生的表现发班级学分币,然后半个学期,举办一次“跳蚤市场”,让学生把自己不想要的书籍、玩具拿到学校来摆摊定价,然后凭学分币购买。最初只有我们一个班开展这样的活动,后来,来到乐群小学,是全校通用乐群银币,每科老师都可以把乐群银币盖在学生的和乐存折上。期末的时候,以班级为单位摆摊,进行几十个摊位的商品售卖,学生在老师处取出存折上的乐群银币,去进行满校园的商品购买。这一天是所有学生和老师们一个学期里最开心的一天,人人都吃得开心,玩得尽兴,收获满满。
和乐超市,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奖励问题,而且学生在摆摊位时,要计划好卖哪些东西,要装饰摊位,要做海报,要设计,最后还要标价售卖,即是摊主又是顾客。数学、语文、美术等多课程融合其中,学生发展的不仅仅是计算能力。
五、结束语
随着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与其他学科也深度融合,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的问题,更促进了学生乐学善学的品质。
教师通过不同活动的开展,通过拓展、创新,打破以往的数学单科局限性,学生因为教师的生活化教学,多课程的融合,会更喜爱老师的课堂和实际创设。老师自身也会体验到一种教学的乐趣和幸福感,它会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的教学,更喜欢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俊华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2]肖振清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