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下)   作者:王玉娥
[导读] 当前的德育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而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德育

        王玉娥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泰安路小学   061300
        摘要:当前的德育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而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德育,它渗透着学生的德智体美。除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爱,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和道德思想的发展,把德育教育和道德思想结合起来,把德育教育和道德思想渗透到课程教材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和道德思想,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道德思想进行结合,把德育教育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探究
        小学数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将德育渗透于教学环节,丰富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其社会道德和思想政治建设。从总体上说,教师应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体系中,使学生在逐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理解其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一些指导性建议,希望能为一线教师的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为了成为成功的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形象。教书育人的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从心底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在数学教育中认识和理解学生,在课堂上营造适宜的氛围,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和个人的表现正确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思想境界,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布道受业,答疑解惑,但这个时代的教师不应该只讲授知识,更多地是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与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教授《圆》这部分的知识时,六学生对圆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辨认日常生活中的圆,可是数学上的圆是抽象后的产物,与生活中所见到的圆形物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观看学生的课前视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生活,对数学上的圆并不了解。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数学上的圆是一个曲线图形。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各要素,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同时,还可以引导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探索圆的特征。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分析等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数学文化,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尽管全国小学都有思想道德课程的内容,但道德观念培养的实施还不够及时;思想道德教材的内容虽然十分详尽、丰富,但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没有用心对教材进行科学研究,这种道德渗透的实际效果是无法体现的。因此对各科教师来说,必须将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志宏,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材中。其渗透之处无处不在,既有书本上的一个句子,也有练习题册上的一个问题,更有各种名人、小故事的延伸。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知识,熟悉教材中的各类问题。把道德教育渗透到综合性知识中,这是整个教师主要探究的内容之一。对于数学科来说,数学历史、数学历史人物传记等趣味性内容,不仅能使学生对地理解数有更深的了解,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与视野,使学生对日常生活和美育知识有更深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了解和美学生,并且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使学生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比如,介绍中国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他是世界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一个把圆周率精确算到小数位后七位的人。通过对3.141592历史资料的解读,使教师深入地铭记于学生心中,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信任感。
三、注重教学环节中的道德教育
        数学家们都具有许多高品质的品质,如求实、诚信、认真研究、重视研究、对数学真知永不言败的探寻着。尽管小学数学课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但数学课教材本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道德教材,它具有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数学课教学的美感,对学生的德育不可能是全方位、多方位的。尽管数学课教材不能做到这一点,但从事数学教育的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将德育充分融入其中,对教材中存在德育的领域进行详细的解读,使学生时刻体会到德育的使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例如,在教授《认识负数》这节课时,这部分内容是翼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教材先编排“天气预报中的负数”,再编排“认识负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悟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而产生了负数。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把运动引入数学中来,使学生初步感知数量的方向性和相对性。通过对0的进一步认识,感悟到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分界线,或者两种相反变化的原始状态,为以后函数的学习作铺垫。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学生经常有机会在生活中看到或听说过负数,从生活中学数学,又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非常高。另外,学生经过六年多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这些都为教师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基础。
        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知识,融入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让学生在优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学习知识,欣赏数学课上的各种美,陶冶情操,领悟难忘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鲍炳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2(2):57.
[2]张丽.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4(12):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