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迪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一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的昆明雨季的特点。
2、体会文章语言特点,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师:昆明被称作春城,这里四季如春、繁花似锦,一到雨季,绵绵细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明亮、丰满,让人舒服,使人动情,1939年开始,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七年,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于1984年写下了这篇散文《昆明的雨》,今天,我将带领大学共同赏读这篇美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活动一:默读课文,概括内容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速读课文——寻雨。同时请用文中的话说一说昆明的雨的特点?
生: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师:那好,咱们读的要深情,读出昆明的雨那种“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
生读
师:文题叫《昆明的雨》,但是全篇并没有用大量笔墨正面去写昆明的雨。结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人和事?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勾画出来。
生:写了雨季中的景、物等。
师:作者描写的这些景人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他们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不是气势恢宏的建筑物,而是生活中的小事儿和我们身边的普普通通的人。
(板书:凡人小事)
三、品读语段,体会情感
活动二:跳读课文,欣赏语段
师:围绕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圈画出你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来——品雨,并在书上相应语句旁做好圈点批注。同时要求: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分享。
师:汪曾祺的语言造诣特别高,特别擅长写吃的。刚才有好几位同学都在关注写菌子的地方,谁来交流一下。
预设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生:这里作者告诉我们牛肝菌很好吃。
师:我放一个句子,你再来读一下(ppt出示: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生读。
师:(闭上眼睛,范读)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你看,你们都会吃,不会读。同学们想老师怎么读的,我延长了词跟词之间的停顿,因为我想努力地在每一个逗号里调动你的联想和享受。你在每个顿号里想什么呢?
生:我在想牛肝菌怎么滑,怎么嫩,怎么鲜,怎么香。
师:香得让老师都有点忘乎所以了。各种感官享受,我也说不来了。最后,文章还告诉你“很好吃”,你好像真的已经吃上了,这就是汪老的语言。
预设2:有一种菌子……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这一段文字描写的是昆明雨季的干巴菌,说一说作者有什么样不同的感受?
生:初看形状像牛粪时的嫌弃、鄙视,吃了之后的喜爱、惊讶。
师:那我们就来读一读,读出作者前后两种不同的感受来!
学生齐读文段。
师:我觉得读的还不够好,那种嫌弃和惊讶的感受还不够到位。作者发表感叹的两句话末尾既有问号又有感叹号,这有什么作用呀?
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加强语气。
师:要是在这两句话前头再增加一个感叹词来进一步强调作者的情感,你会分别加什么?
生:(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生:(啊/哇)这东西这么好吃?!
预设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一点都不酸!
生: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师:黑红而不酸的火炭梅是昆明雨季的特产,苗家女孩儿娇娇的吆喝声在雨中悠扬,更显昆明雨季的柔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浓郁的风土情味儿。
预设4:昆明的缅桂是大树!……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师:这“满满的”仅仅是花呢,还是承载着房东对房客们的别的什么呢?
生:热情,满满的热情,满满的善良与心意。。
预设5: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一动不动地在檐下站着……一棵木香,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
生:鸡与平时在农村里见到的不一样,一动不动,好像鸡也沉浸在悠闲的气氛中,木香花很多,花朵饱涨、绿叶浓密。简洁凝练地描绘出昆明雨后美丽、宁静的氛围。
师:正是因为昆明的人们如此的热情友善,慷慨淳朴让“我”一个身处异乡的人备受感动,因此心里感到软软的。这里的浓浓的人情味让我无法不思念昆明的雨!
师:这就是汪曾祺先生思念着的昆明:绵长的雨季、肥大的仙人掌、美味的菌子、黑红不酸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娇美的苗族女孩、淳朴友善的邻居、与友人闲聊的时光……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正是因为昆明雨季的明亮、丰满、绵长才滋润了这一方草木花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孕育一方人情。
师:咱们一起来想一想,汪曾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非常平淡自然,好像我们自己在说话,唠嗑,拉家常。
师:就是这样平平淡淡让我们感觉回味无穷,有不一样的味道。(板书:淡而有味)
活动三: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师:当你离开这样的昆明,你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想念,同样作者也是想念。作者怎么说的?
生:我想念昆明的雨。(板书:想念)
师:他说,我想念昆明的雨。难道四十多年过后,汪曾祺追忆那段生活的时候,想念的仅仅是昆明的雨吗?他还在想念什么?
生:昆明的好吃的菌子,昆明的人,昆明的景,昆明的情,浓浓的人情味。(板书:景 物 人 情)
师:我们读着读着会产生一种错觉:在汪曾祺的笔下,岁月静好。可事实是怎样的?这篇文章写的是追忆四十年前,也就是1944年,同学们能想起什么?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达?
生:抗日战争、战火纷飞。
PPT:那是1944年战火连天、物资匮乏,日子是灰色而沉重的,作者孤身一人在战乱中背井离乡,到南迁昆明的西南联大求学。
师:但在汪曾祺的笔下却是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可你看出汪曾祺是一个怎样的作家?
生:他热爱生活,乐观的生活态度。
师: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描写叙述的都是小事、小景、小人物,甚至小到不被人发觉。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就越显爱得醇厚深沉。汪曾祺自己也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四、类文比读,激发兴趣
师:接下来,老师想给大家看几段文字。再来大声自由朗读,体会汪曾祺的语言特点。
PPT: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师:这就是汪老先生的散文。看花鸟虫鱼,其实都是在看人生;谈美食故人,其实都是在谈情怀。在平平淡淡的文字里流淌着一种叫做生活的东西,简单而深刻,平淡而有味道。这就是汪老先生的散文“淡而有味”!
板书总结:我们这节课《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写生活的凡人小事,用淡而有味的文字,写了昆明雨季的景、物、人、情。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老师将汪曾祺笔下的昆明雨季写进了一首小诗中,让我们一起在这首小诗中体会汪曾祺那份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