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妙菊
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 邮编355000
摘要:时代在进步,教育理念也随之更“新”。把握教学本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发展学生思维,为教育“新”时代化提供一份力量是当下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小学数学;
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课堂已然成为教学现代化的趋势。相对于传统教学课堂,如今推崇的“新”课堂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更具有明确性和高效性。在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前提下,教师需要教的其实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新"课堂较之传统课堂在这方面更具优势。
一、提“趣”乐学
理想的学习心理应该是经历“我想学”、“我爱学”到“我善学”这一过程。兴趣是学生打开学习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因此,保持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信息技术集直观形象、声色兼备、图文并茂等优点于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一探究竟的想法,从而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当中。
二、迎“难”而上
一堂好的课,应该是教学目标全部完成,教学难点基本突破。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传统教学方法下稍显局限。特别是一些需要空间想象力的知识点,而多媒体技术恰恰解决了这个不足。如《射线、直线和角》这一课,课中的三种线虽是教材"图形和几何"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但是由于射线、直线具有向一端、向两端无线延伸的特性。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来说很抽象。整节课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操作、去观察、去感受、去想象。因此在授课时,注重加强直观教学,如在学生充当孙悟空角色对着金箍棒喊"长、长、长!"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一端、向两端无限延伸,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金箍棒的不断延伸。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闭上眼睛,利用想象去感受它们的"无限性"。这样,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轻松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多思妙想
达到“善学”这个目的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内在动力。外在因素如教师的引导、学习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向维的情境。当学生认知水平和新知发生认知冲突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多维度的思考视角,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课件出示一块正方形地面,并出示题目:用同样大小的瓷砖铺一块正方形地面,两条对角线上铺黑色瓷砖,其它地方铺白色瓷砖。如图所示。如果铺满这块地面总共用了101块黑色瓷砖,那么黑白两种瓷砖一共用了多少块?请学生好好观察、思考要知道一共用了多少块地砖?可以怎样想?教师引导学生从对角线上的黑色瓷砖块数入手。
①:101+1=102(块)102÷2=51(块)51×51=2601(块);
②:101-1=100(块)100÷2=50(块)50+1=51(块)51×51=2601(块);
③:101-1=100(块)100÷4=25(块)25×2+1=51(块51×51=2601(块);
.......
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都有所差异,有的学生想出了一种解题的方法,有的学生探索出两种,甚至三种解题思路。
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图片中对角线分离开的动画,结合算式,一一呈现同学们的思考过程。这样直观明了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了解题思路。
由上述可知,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意义非凡。唯有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高效课堂。
一、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只有带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中的生活剪影,才能引领孩子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当充满生活味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教学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圆的认识》这一课,课堂上请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如盛开的花朵、汽车的轮子、转动的风车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圆。在学生初步认识圆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后。教师抛出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可以用圆规画圆,还可以怎么画圆?咱们学校操场需要一个很大的圆。该怎么画呢?有通过讨论,最终同学们想到了用绳子,钉子和粉笔在操场上画圆的方法。此时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本校体育老师现场在操场画圆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兴趣。更加深了孩子们对圆的理解。
二、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开展了"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这意味着授课形势悄然发生了改变,由面对面的线下教学,转向了直播教学。跨越了时间、空间障碍的在线教育在疫情下表现突出。当然信息技术的优势不单单表现于此。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推进教育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新”观念的最佳演绎就是“新”方式,这里所说的“新”方式就是指新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下的备课,都是事先设计好所有的教学环节带着学生一字不差的进行,这样就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代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同路人”和“陌路人”。所谓“引路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点拨、引导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羁绊时,教师是“同路人”,帮助学生适当调整,整装出发。在学生的不断学习中,教师要充当“陌路人”,适时放手。应用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正是这种教育方式的最好证明和体现。例如《年月日》这一节课的内容量大,概念多。如果用传统教学法,很容易出现教师讲到累,学生不爱听的后果。因此在教授这一课,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通过网络、电子阅览室等分工查找、收集有关年月日的资料。让学生对年月日有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课件展示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去观察、对比、讨论、记录它们的异同。在一次次操作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学生对年月日的了解。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正是时代在不断进步的有力证明。
三、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信息技术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支持和动力,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例如:“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石头没法直接用圆柱或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从何入手呢?此时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乌鸦喝水》动画过程。一点拨,学生立马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纷纷自发展开讨论。有的小组提出可以把石头装入带水、有刻度的圆柱体容器,测量水上升了多少立方厘米,那么得到的数据就是石头的体积。有的小组认为把石头放入容器,再倒水,取出石头,水下降的部分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还有的小组认为把一个装满水的小容器放在一个没水的大容器里,再往小容器里放石头。溢出来的水在大容器里显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那么石头的体积就是多少。此时,教师可以用课件一一展示同学们的方法,既直观,又生动形象。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中发展了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重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即使不是宅在家里上"网课",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也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一堂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