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00
摘要:本文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道路景观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对传统道路的景观设计不足进行重新审视,从人文关怀的感知角度出发映射出较为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思维。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紧密结合环境行为学、景观心理学、人文艺术学等方面进行统筹分析,使道路与景观相互融合提高行车的适应性。基于该理念主要结合道路工程美学、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三个方面进行针对性分析,以实现人、路、景相互协调的交通环境。
关键词:以人为本;适应性;道路工程;地域文化;自然环境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安全及行车舒适性逐渐被重视,以环境行为学、景观心理学为依据的道路景观设计有利于改善现有交通环境。对道路的传统景观设计理念应重新审视,构建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景观设计新思路,赋予道路工程实体绿色内涵。道路景观设计应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人文关怀的感知出发结合道路工程美学、地域文化、自然环境进行综合设计,针对性的利用区域性环境元素因地制宜进行设计,使行车环境的适应性得到提高。
1.道路结构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利用道路的结构特征进行创造性设计,给道路营造耳目一新的别样氛围,结合道路的色调元素及环境协调设计,对特殊环境道路进行针对性设计。我国旅游公路及城市道路逐渐利用道路的结构来改变行车环境,可以采用彩色沥青路面赋予道路新意,与周围环境互相契合,搭配得体保证驾驶员视觉能够明显判断路况,结合环境心理学设计发挥色彩的引导力、美感的营造等效应。彩色沥青路面除了给驾乘人员清新的视觉感官,还能起到一定的绿色环保作用,由于色彩对热辐射还具备反射能力,能够有效缓解现代城市中的热岛效应。
2.地域文化结合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png)
图1 地域文化与景观结合设计方案分析思路
地域文化的人文风情及文化元素展现在道路景观中,赋予道路当地特色风格,使道路增添生机与活力,驾乘人员能充分感觉到当地的热情及亲和力。地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浓郁范围,吸纳地域文化的精髓,与时俱进形成独有的生态文化景观。利用当地的文化背景作为依托,尊重、继承和保护当地历史脉络[1],利用当地色彩、人文风俗、艺术行为、特有植被等作为道路的点缀之笔,使其文化特色贯穿道路沿线的风景中。隧道口洞门结构及设施融入文化元素进行修饰,对于长隧道内可以采用反光节能内饰材料赋予文化符号,文化符号宜采用大幅、简洁、易识别的简图案[9],在隧道内以浏览电影的方式展现给驾乘人员,同时减少人眼瞳孔适应“黑洞效应”及“白洞效应”不良现象,有效避免洞内外的亮度差带给驾驶员的视觉疲劳[2]。桥梁结构的夜景艺术、结构形式、结构体系等特征都可以植入当地文化艺术,通过文化标识塑造当地独特的形象,并赋予人们精神寄托的内涵,激发观桥者的认同与共鸣[3],融入文化应尊重当地文化历史和精神观念,把文化内涵用寄情以景的方式传递给游客。
3.自然环境结合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自然环境是景观设计方面最为生态环保的设计方式,要把道路实体充分融入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及改造宜基于景观心理学,通过对主景的雕琢及配景的补充来保证环境空间合理得体,主景在景观布局中起控制作用,配景起到辅助及映衬作用,使得主景与配景应相得益彰[4]。远处景色的与近景协调衔接,处理好视觉所及的中景作为过渡,使驾乘人员的视网膜冲击是赏心悦目的。充分运用远景的湖光山色、奇山异石等作为远处的蒙景,给视觉带来路在画中延伸的意境。对近景应合理搭配,避免近景中的景色直接映入眼帘,扰乱行车视觉及成为可能的视觉障碍。近景及中景的的空间布局应合理设置,从观赏者的角度能给瞳孔带来放松,避免景物重叠带来目不衔接的错乱感。同时道路两侧的风景应保持连续性,风景出现空缺的路段可以采用借景及造景的方式弥补,造景宜采用自然生态的当地绿植进行考虑修复环境,借景因巧妙的处理好视觉的向好程度。风景的连续性带给驾乘人员的视觉感知尤为重要,随着汽车的行驶,对视觉的冲击就如“旅途电影”一样逐渐映放,对驾驶员心理积极作用明显提高。
对我国交通事故进行统计显示,28%的交通事故与自然环境视觉有关,处理好自然环境及视觉的关系,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道路设计应把人、车、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利用生态环境的进行恰如其分的优化,减少驾驶员的视觉污染和心理疲劳[5]。在炎热夏季阳光直射路段,通过路肩两侧适当距离设置树障及绿荫,减少驾驶员对强烈光线的抵触导致视线模糊,是驾乘人员的安全得到间接改善。自然景物的设置避免与道路结构轮廓相重叠造成“陌生感”,导致前方道路的转向缺乏识别性降低,保证道路的建筑界限内不被生态环境的行道树、绿篱等干扰,转弯视距包络线中的景物不应阻扰视线的连续,增加驾驶员对道路的视觉判断能力。
.png)
图2 人、车、环境综合考虑关系
4.结语
道路景观作为道路工程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不可忽视,重视景观设计有利于推进现代交通文化和行车环境改善,景观设计的核心要点在于从“观”的主体视角出发,把“景”的设计与美学展现给主体的感官,对感官的映射效果来作为道路景观设计和评价的依据。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使驾乘人员对道路的向好程度增加,利用道路本身的建筑美学融入人的情感色彩,把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巧妙植入道路结构与设施,处理好自然环境对视觉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孙迟,韩啸.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以沈阳市沈阳路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社会科学版),2018.
[2]潘国兵,刘圳等.基于瞳孔变化的隧道内饰材料辅助照明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03.
[3]杨航卓.看“桥都”的桥梁景观[J].公路交通技术,2008(06).
[4]黄潇.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与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5]席胤清.基于交通安全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