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兴县乡土民谣助力学生树立“大语文”观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李艳丽
[导读] 当省级“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兴乡土民谣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立项后,
        李艳丽
        广东省新兴县实验中学
        【摘要】当省级“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兴乡土民谣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立项后,笔者在收集新兴县乡土民谣中发现这类民谣就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利用乡土文化来助力学生树立“大语文”观,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诵读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用新兴县乡土民谣助力学生树立“大语文”观,从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兴县;乡土民谣;“大语文”观
        1 背景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是一座千年古县城。千年来,这里诞生了“六祖”慧能,在这方山水透露着千年的灵秀与神韵,自古以来给后代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民间歌谣,从搜集到的可靠的文字资料分析,民谣的创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贴近生活,意境优美,情趣生动,而且饱含了本土丰厚的自然、社会、人文等信息,是本土文化的精髓,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
        新兴县乡土民谣能作为一项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引入初中语文课堂并彰显它们的价值才是有生命的。引入课程资源的新兴乡土民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什么样的乡土民谣可以进入初中课程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给出了回答:“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另外,因为乡土民谣的语言是方言诵唱的特点,让学生感到亲切,学生由研习吟咏家乡山水风物孕育出来的民谣,从而激发学习中华古典诗歌兴趣,树立“大语文”观,不仅能从中获得乡土文化的熏陶,更是丰厚了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为此,教师可以在古典诗词鉴赏课教学中整合新兴乡土民谣,在教学方式上做点新的尝试,从而助力学生树立“大语文”观。
        2 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用新兴乡土民谣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词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是在古诗词鉴赏的课堂中我做了新尝试。采用具有乡土情怀的新兴民谣导入新课。
        备课时,教师在课题搜集到的资料中寻找了和本节课诗歌相契合的新兴县乡土民谣作为新课的导入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亲切感与学习兴趣。
        比如:教读《卖炭翁》这一课,教师把新兴县乡土民谣《落水咪》放在了课前,录制了这首民谣的音频,在进入新课前,教师就放给学生听,学生一听是他们的方言,就很兴奋,开心地听,听的过程中就有了一个产生共情的氛围和基础了。新兴县乡土民谣《落水咪》内容如下:“落水咪,担柴枝,担到半路哭肚饥,冇米煮,煮泥沙,冇凳坐,坐木丫,木丫一咳蛇,咬着大老爷,大老爷,生个仔,跌落田基底,三姑走去睇,四姑走去唛咪仔。”这首乡土童谣,写了一个下小雨的场景,一个贫苦的人,担着柴,不知道是去卖还是从刚山上打下来的这时候,肚子饿了,饿到哭了,又没有东西吃。学生听音频唱出来的情感是比较悲伤的,接着让他们解释一下,领会一下,他们就感受到了以前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的艰难困苦。
        紧接着教师就借此首民谣引导学生,在我们的中华文学宝库中也有这样的诗歌,由此顺理成章地带着学生学习新课,由于运用了新兴乡土民谣的导入,学生立刻感觉,原来古典诗歌也是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的,从而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对古典诗词不再感觉有隔阂。
        当然,仅用乡土民谣做导入新课还是不够的,这种情感上的融合可能让学生只是兴奋一会儿,关键是还要让学生看到古典诗词的内涵,明白其实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每个地方文化的大融合,树立“大语文”观。这就需要在鉴赏上下功夫。
        3 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用乡土民谣助力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感悟。
        新兴乡土民谣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资源使用,语文课堂无疑是教学乡土古典诗歌的重要阵地。我经过实践探索,发现新兴乡土民谣和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可以有这几个形式:
        一是作为语文课堂拓展素材;二是与书中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三是专门设计乡土民谣的综合实践课。


        “由于古今语言、方言等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乡土民谣的创作者是劳动人民,在创作上往往不像古典诗词那样要求音韵、字数等,乡土民谣的创作不拘泥于格律、音韵,而将其作为一种民间的素材,或取其关键词,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主题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乡土文化特殊的景观。”②例如民谣中的儿歌《十二个月歌》,虽然没有严格的音韵、格律等但手法用到了和《诗经》里一样的手法——重章叠句。教师设计并实践了一节古典诗歌与新兴乡土民谣的比较阅读课,把《诗经》的《蒹葭》与乡土民谣《十二个月歌》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目的是学习诗篇的写作手法和品赏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这节课设计思路是将新兴县乡土民谣与初中语文课文教学进行整合,选取八年级下册的《诗经二首》为例,从诗歌的写作手法切入,分析探究《诗经二首》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并由高雅的民间民谣《诗经》拓展延伸到新兴县乡土民谣,选取新兴县乡土民谣《十二个月歌》、《月光光》为例,运用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新兴县乡土民谣中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探究。
        首先教师告诉学生乡土民谣里也有诗经里高大上的写作手法。此时,大部分学生表现得很惊讶:乡土歌谣能和诗经一样?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十二个月歌》“正月正,茶蛋落米升;二月二,谷种下齐地;三月三,梅子论担担;四月四,豆角苦瓜都钟意;五月五,荔枝映水红;六月六,禾大熟;七月七,稔仔熟啲呢;八月八,稔仔熟挞挞;九月九,黄蜂来湃酒;十月十,猪头邓个合;十一月系冬;十二月系年,买张利是好过年。”的手法,让学生学习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接着就让学生诵读《诗经二首》中《蒹葭》,让学生两者比较,学生因为有了民谣的分析,很快就体会到了《蒹葭》中重章叠句的手法,因为乡土民谣为学生熟知,读起来很轻松快乐,这样,再牵引到要学习的《诗经二首》,民谣的内容一下子就拉近了《诗经》与学生的距离。观察课堂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样的比较阅读有较大的兴趣。同时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从而树立大语文的意识。对于“重章叠句”的知识点也容易接受理解。
        同样,还有“兴”的手法的运用。《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在开头确定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与下文在内容上的关联并不明显,只是为了引起下文。新兴乡土民谣中的儿歌里也有这样的起兴的手法,有一首《月亮光》:“月亮光,照花窗;照着新娘好嫁妆,计指玉握新啷啷,妹子乖乖gie落床,阿妈插田插到天大光。”中的“月亮光,照花窗”也是兴的手法的运用,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舒适的环境,以引导孩子好好睡觉。
        对古典诗歌阅读鉴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新兴乡土民谣引入课堂中,作为教学资源,把两者的词、意、情、艺等进行比较鉴赏,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也能使同学们明白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相通之处,使学生树立“大语文”观。
        4 解析新兴乡土民谣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问题
        语文课堂不可能全是古诗词教学,更不可能是乡土民谣的课堂。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诗人都是身不由己地怀着痛苦去燃烧自己并点燃别人的。”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一旦被点燃,他们就会发现生活的美与诗意就在身边,无形中就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
        当然,笔者更主张考察实地、走进生活、亲临乡土文化实地的“大课堂”,从“大课堂”中获得更加丰厚的人文滋养,树立“大语文”观。比如读杜甫的《望月》时,登临新兴县的“天露山”才能领会诗人对家乡山水溢美之词的内涵和那份如丝如缕的怀乡情结。当然,必须对乡土民谣文本进行精细地遴选:内容应追求文质兼美,思想感情要求积极向上,语言具有代表性,有本地乡土特点,摒弃糟粕。其次,必须取得当地教育管理部的支持,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搜集并编写“乡土民谣读本”。再者,必须增强教师、学生的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让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并利用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最后,新兴县乡土民谣助力学生树立“大语文”观是一种尝试,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不断地修正完善。
        以上是笔者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整合新兴县乡土民谣课堂实践中的一些感受,或许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见解,但不可否认,语文的教学过程正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过程,相信源活则水清,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才能解决好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香,《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现状与分析》 (《西部科教论坛》2009年第6期).
        [2]罗谦莉,《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殿堂》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3]宋秋敏,《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 (《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
        [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 北京:中华书局,2012:145-146.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 电化教育研究,1997(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