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杨美英
[导读] 在心理发展阶段论中,6~12 岁的学龄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课程学习,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杨美英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谷陇镇中心小学  556111
        摘要:在心理发展阶段论中,6~12 岁的学龄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课程学习,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班主任作为离学生最近的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如果能够利用好网络时代的特点开展德育工作,并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这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信息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班主任,担负着小学生心理辅导、习惯养成、品德教育的重要责任。对于刚刚接触社会、开始学习生涯的小学生来说,班主任是最好的领路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极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打破了不同圈子之间的信息壁垒。善用互联网,将会对小学生的自我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如果小学生对各种信息缺乏判断,就可能阻碍德育工作的进行。
一、信息时代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挑战
        (一)上网成瘾
        说起网瘾,这让大部分家长哭笑不得,在互联网技术已经嵌入进现实生活的今天,家长和教师再也无法简单的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据调查,有半数以上学生家长,自身就是互联网软件的重度用户,这对小学生健康上网的引导造成了一定阻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小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网络应用,养成健康上网的习惯,这个问题是小学班主任需要面对的。
        (二)德育教育环境复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新闻、热点资讯的传播极其迅速,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给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并不成熟,自控能力、信息识别能力普遍较差,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同时,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的意识迫切,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它一切不重要,家长只在乎孩子考试成绩,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导致孩子思想道德素养难以得到充分的培养。
二、信息时代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对策
        (一)开展网络德育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借助互联网沟通的即时性、便利性,教师可以开展丰富有趣的网络德育活动,通过激发学生自主性的方式,有效的达到德育的教学目标。开展网络德育,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形式,班主任要善于利用一切资源,促进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班主任可以利用使用通讯软件建立聊天群,通过新闻热点、班级趣事的形式激发学生讨论热情,在学生的日常沟通中渗透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
        例如,教师建立班级群,每天在群中发布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新闻热点,游戏相关、体育相关、名人采访等。通过这些内容活跃群中气氛,在学生欢快的讨论中渗透正确的三观,启发学生对于时事热点的自主思考。

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群里冷冷清清、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学生没有养成看群消息的习惯,教师可以将每天的家庭作业通过班级群发布,这让“看班级群”这个动作有了必要性;另一个是群里没有形成轻松自由的氛围,解决这个问题,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小学班主任,教师能否和学生成为知心好朋友?网络时代下,学生的心理杂且微妙,这需要教师更加注重自身德育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做好榜样。
        (二)有效的家校沟通实现共同育人
        无数的教育经验都表明,要完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单单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还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我们的认知里,家校沟通的双方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如果更精确的来讲,与家长直接沟通的是孩子的班主任。班主任想要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沟通要及时。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出现了问题,班主任要做到第一时间与沟通家长,争取到家长的工作配合,及时纠正学生的认知;第二,家校沟通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长和班主任共同制定一个系统性的德育教育计划,在家长的帮助下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第三,家校沟通要有针对性,尤其是出现问题的学生,班主任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让家长在配合上更具有操作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学生习惯的养成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这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尽量不要呵斥,因为这种强迫式教学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班主任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组织一些成语接龙的智力游戏活动,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在课堂上尽量多地为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时代,耐心已经成为了稀缺品质。班主任需要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认同并梳导学生的消极情绪,赞美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中,班主任应贯彻“问题不等于人”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为主,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批评,通过行为强化技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例如,王同学屡次打架,班主任并不是简单的批评教育,而是反复的挖掘学生打架行为背后的原因,在谈心中发现学生打架的原因是“觉得他看不起我”,教师叫来打架双方,在沟通中澄清了双方发生冲突源自一个误会。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你们捍卫尊严的勇气很棒,但是我们要明白,人与人思维方式是不同的,面对问题如果不沟通就会产生误会。你看,还打了一架,多不值得呀!”。王同学惭愧地笑了,从此把打架的勇气用在了沟通上,不久后就成为了班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理念思想指导下小学德育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作为小学班主任,应当明确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采取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优化信息化教学方法。当然,上述分析只是我的个人浅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希望各位小学班主任能基于本文的分析论证继续探究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文中尚存的不足之处也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曾红梅.论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策略[J].好家长,2017(37).
[2]李金全.论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8.
[3]余银霞.小学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探索[J].东方文化周刊,2014(10):15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