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萍
武汉市财贸学校信息技术部 430012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软件应用和网络基本操作。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诊改为例,对教学诊改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教学诊改 工作过程
一、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包含六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应用和网络基本操作。本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应至少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水平,并能在学习和工作中灵活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方法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设计了相应的案例,将案例分解成若干个任务,由教师指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
3、教学手段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已全部实现了机房电子教室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教室教学。教学辅助软件应用了“极域”电子教室或“云课堂”,从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学的实施。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取平时作业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基本上是由教师单方面做出评价,对多元评价的探索和应用不足。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念不新
教学的重心依然停留在对知识点的掌握上,对将来工作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工作环境没有足够的预设,导致学生在工作以后面对实际问题茫然失措。
2.教法单一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操作,但知识的系统性不强,知识点之间的结合不紧密,遇到综合性的问题不能合理地应用已学知识和技能。
3.评价片面
评价体系陈旧,依然采用人工打分,耗时耗力,带有较多的感情色彩,不能做到完全客观公正。
三、教学诊改的目标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制定了诊改目标: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准、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驱动为主线,从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角度出发,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进行重新设计,把一个个知识点融入到一系列具体的工作过程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达到面向工作应用、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精神的三维目标。
四、教学诊改的思路
1.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
通过调研各职业的典型工作岗位,总结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如:在校园情境中设计了开学情境、专题教育情境、校园活动情境、期末毕业情境等;在企业情境中设计了新人招聘、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产品销售等子情境。
2.以工作过程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学生上课就像在上班,每节课教师都会把学生引入一个学习情境,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资讯—计划—决策—实施—监控—评价”六个环节,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效融合。教师将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项目纳入到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现“在做中学”。
3.以认知过程为基础,安排学习顺序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因此在安排学习情境的时候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情境开始,逐渐向社会情境过渡。
4.采用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学习效果
将考证和学习相结合,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的考试相结合,将学生的工作态度、与人合作和学习成果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平台,为评价的实施提供便利。
五、教学诊改的实施
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六步法”原则,以办公软件应用模块中的“校园活动情境”为例。
1.获取资讯:
学校要举行秋季运动会,需要设计制作一些与该活动相关的文档。
2.制定计划:
向负责运动会的部门详细了解活动的流程及内容,制定“运动会相关文档制作”工作计划。
3.决策:
根据运动会工作流程,确定校园活动文案制作工作任务:
制作“运动会通知及报名表”
制作“运动会检录及成绩计算表”
制作“运动会奖状”
制作“运动会总结演示文稿”
4.实施
通过小组讨论对各项文案的内容、结构、细节、功能、样式反复推敲,确定各文案的主体结构,选定制作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填写项目工作任务单,开始制作。
5.监控
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提供必要的素材和学材,各小组的组长负责监控整个小组的工作进度和每个“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组员之间也相互监督和提醒,避免偷懒和倦怠,使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
6.检查与评价
学习检查侧重工作任务的完成:是否完成、工作成果、存在的问题、整改建议和修改后的结果;
学习评价侧重过程的评价: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师评三个维度,评价指标包括按时到岗、服从领导、制定计划、与人合作、表达观点、完成任务。
六、教学诊改的成效
1.充实了教学资源
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诊改重新梳理了课程资源,其组成要素有:课业设计方案、学材引导文、课堂任务单、工作任务执行情况评价表、综合评价表、多媒体课件、素材文字及图片、微视频、知识链接文本等。
2.改善了教学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成效显著。学生在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学会了合作,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同时得到了提升。
3.形成了课程特色
将各模块的学习内容融合在一个个学习情境中,每一个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每一个情境中学习新的并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结束语
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反思、不断地探索,确定诊改目标、制定诊改计划、进行有效的诊改实践,才能找到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①《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与改进操作引导》ISBN978-7-04-050850-5
主编 刘建林 副主编 崔岩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转型背景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毛莉君,王心妍,李静(西安培华学院 智能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710125)
③基于“教学诊改”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梁光源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姜艳 鹤峰县城市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