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基炳
麻城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摘要:在中职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人文素养是一个社会人的基础素养,拥有较好人文素养的人将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素养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从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当前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人文素养渗透,除了不重视外,主要是找不到内容、形式的切入点。对此,教师应把握三个要点:基于专业确立目标、基于学科确立形式、基于教材确立内容。
关键词:中职;人文素养;学前教育;信息技术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除政治、经济之外的所有人类思维的活动及其结果、现象。而人文素养,即是对人文广泛了解和正确把握的品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文素养应是每一个社会人所应具有的基础素养。拥有较好人文素养的人将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以及更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因而,对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应是每个学科教师都应重视的职责。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是相互包含的。广义上,人文素养包括了职业素养的很大一部分。比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创新理念等等,都既是人文素养,又是职业素养。可以说,人文素养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特别是对于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是重要的,且是必要的:一方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人文观及其行为,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业品质;另一方面,幼师的职业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那么,幼师首先具有人文素养是一个必备的职业能力。
当前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首先是不重视,也意味着无相关教育行动。主要是没有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是找不到渗透着力点。因为信息技术与人文素养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文化。不像语文、历史这样的学科,本身学习内容就是人文,很容易着力——下面,主要针对第二个问题,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效渗透人文素养教育谈几点建议。
一、基于专业确立目标
从开篇对人文素养概念的阐释即可看出,人文所涉及的面是非常宽泛的,几乎所有的人类思维、思想及其行为、结果都是人文。从这个角度看,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自我发展几乎是没有止境的,而试图通过信息技术一门课程来完成所有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要想有质量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渗透,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去找重点,培养他们最需要的人文素养而兼顾其他。而如果是没有明确目标的,随机的人文教育,则其效果也必然是松散的和缺少深度的。那么,人文素养的渗透目标应从哪里找呢——最佳的路径,就是依据学生的专业,从其职业素养、职业成长特征上去抓重点。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应以几个方向为主目标:社会责任意识——通过人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社会意义;良好的道德修养——既是其职业的基本特质,又是其将来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儿童相关的人文知识——为提升其职业素养奠定基础;文艺及审美——也是幼师从业所必备的知识和品质。教师可将以上几点作为此专业人文素养渗透的重点目标,但并不应排斥其他人文的广泛涉及。
二、基于学科确立形式
前面分析过,信息技术课程与人文素养确实存在着学习内容性质上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给教师采用什么形式进行渗透出了个难题。
比如语文学科,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课文带领学生学习人文。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其内容就是通过对北京风土人情的描述来表达特定情感——解析文章与学习人文几乎是重叠的、一体的,毫无生硬感、违和感。而信息技术基本上是个纯技术课程,怎样在教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同时又学习人文呢?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办法。只要教师将技能训练和人文内容结合起来,就产生了两种可行的形式。
第一是主题式学习——比如,在让学生学“文件共享和管理”时,教师给学生一组某主题人文相关的文件素材。如“某幼儿教师劳动模范的事迹材料”,其中包括新闻采访文本、事迹素材、人物工作照片和视频等,让学生把这些混杂在一起的素材进行分类管理并分享。那么,学生必然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文件类型、内容上的区分甄别。这个过程中,自然就受到了职业品质方面的人文教育,并不需要教师去宣讲;第二是任务探究式学习——比如在教“电子垃圾处理”(信息获取技术)时,教师不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上网去搜集、整理相关知识。如“什么是电子垃圾”“电子垃圾有哪些危害”“怎样处理电子垃圾”等。通过这个任务,学生既掌握了信息获取和整理技术,又同时接受了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人文思想教育。
从上面两种形式来看,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渗透,不必像其他学科一样直接宣讲,而是将人文作为技术训练的“肉”,即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渗透,也没有违和感。
三、基于教材确立内容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人文素养渗透教育,首先应遵循一个原则——不能出现“鸠占鹊巢”的现象。即,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而弱化或影响了本课程主体教学任务。也就是脱离了信息技术而去专门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是不合理的。而要落实这个原则,其实在前面确立了目标和形式的基础上,并不困难。教师只需要从教材的教学内容上去找人文内容的切点即可。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中等职业教材试用本》)就是项目主题式设计,而其中不少主题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比如上面所举的“电子垃圾”案例,其实就是教材“信息获取”技能项目下的情境主题。其他的还有,“文字处理”项目中的“星光计划校刊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项目下的“春节习俗”、“演示文稿”项目下的“节约用水”“节能产品”“节能减排小贴士”等活动任务,教师可以很方便从中确立职业荣誉感、传统礼仪和文化、节能减排等人文渗透目标来组织教学。这样,既不会影响课程的技术教学任务,又可目标明确地找到人文素养渗透的内容。
综上所述,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渗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将之视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来抓。根据中职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建议教师在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渗透时重点抓住三个要点:从专业上找目标、从学科上找形式、从教材中找内容。
参考文献:
[1]刘苗. 浅谈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J]. 好家长, 2019, 000(024):229-229.
[1]刘海峰.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思考[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14): 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