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的创新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钟淼冬
[导读]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钟淼冬
        广东省蕉岭县华侨中学   514130
        [摘要]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每一名学生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代、新时期的深化。高中生经过义务阶段的学习已经对“美”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义务阶段强调的更多的是直观感受,而高中阶段则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形式美原理及其他美术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 创新教学                          
        前言
        美术学科本身是一个人文性的学科,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会从背景、政治、文化等方面入手进行创作。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也需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比如,在欣赏和分析我国文化作品时,就必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创新精神已成为每一位学生必备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成为了每一位老师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这个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美术教师重点探索的课题和时代要求。
一、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内涵
        新时代对美术教师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留出空间,使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更要利用美术课堂,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现他们的创新才能。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课有着人文学科特性,美术的课堂除了对于作品技能性的学习,更应该对作品有深层、多维的理解。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没有固定的答案,美术作品内在的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理解,给了学生很好的自我判断和探究的机会,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看问题,看世界,会更具有客观性,对将来走入社会,成为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公民,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美术的创新教学策略
        (一)精读作品,提高图像识读素养
        在美术课教学中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它是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基础,学生具备视觉识读能力,可以更好地解读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等,寻找文化特点与共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视觉文化发展越发迅猛,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古今中外艺术作品图像信息,并对图像信息进行解读,加强鉴赏的纵横深度。丰富的图像资源可以补充教材图片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这种深入不同于以往看作品的走马观花的浏览,对作品不求甚解,以至于学生对作品处于看过就忘的状态,而是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不同种类、题材、风格的绘画作品,从感兴趣的绘画题材入手,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作品整体的和细节,发现物体之间的差异;通过感受不同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形式特征,去解读作品,提高学生图像识读能力。例如,对花鸟题材感兴趣,就专注花鸟题材,把中国历史上花鸟题材的经典作品和一般的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作品造型、色彩、构图,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对作品的识读能力。通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使学生得到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情景交融,培养审美判断素养
        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是学生获取审美素养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知识,也是最方便,最快捷的一种途径。艺术作品的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美的内容也日益丰富,美的外延日益扩大。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总是有其特有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学生通过体验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把个人“穿越”融入到艺术作品中,通过大胆模拟不同的场景,感受不同艺术家的创作背景,理解艺术家表达的创作风格和方法,达到“情境交融”,理解作品,从而获取审美感受,形成个人的审美判断,并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获取更多美术审美知识的积累。当然,不同的个体对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艺术见解。如在欣赏印象派作品的时候,对比印象派之前的作品,观察作品在构图色彩表达上的不同,体验光线对色彩的影响,就会更容易的理解印象派的作品,并对作品的作出个人的审美判断。
        (三)大胆交流,形成审美习惯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需要教师的耐心积极引导,和蔼可亲的态度,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大胆的发言;或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去组织教学;或选择在上课的内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画可评,如讲手札的内容的时候,可以将它设计为“微信”,现代人用微信作为沟通工具,那么古代人的“微信”是什么,他们通过什么工具来沟通的呢?这样的课堂内容设计相对传统的课堂,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明显会增强,甚至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互换角色的探讨,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通过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通过交流审美让学生去理解美术作品,打造开放式课堂,严防出现沃尔特·迪斯尼幼年遭遇。(沃尔特·迪斯尼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
        课后鼓励学生和身边的同学交流美术方面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探讨绘画心得,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他们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要认识美术课堂不是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艺术家,但应该让学生能像艺术家一样去欣赏那些艺术作品,让学生在熟知大众的审美标准的情况下树立起自己的审美观,能迅速地发现美、捕捉住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性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去创造美和设计美。
        (四)创新教学,培养美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美术学科的创新教育应该是教学模式不僵化,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手法生动的教育,而非传统填鸭式的教育,只注重美术技巧的学习,忽视审美方法的传授,教和学分离,以至于学生觉得学习美术没有用处,这样没有动力的学习谈何创新。所以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为依据,构思新颖趣味性强的内容,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可操作性强 ,避免学生出现不动脑、模仿、抄袭、千篇一律的作品等现象,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多角度去进行表现。灵活的评价机制,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自主学习找到动力。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创作的源泉,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自己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综上所述,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美术教学的独特是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心灵美好,使人热热爱美好事物,使人的审美能力获得提高,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并对学生的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站在大美术的角度去思考,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还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胡佩佩.浅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8(10).
[2]韩宏飚.激发兴趣 仔细观察 学会欣赏 大胆实践:浅谈高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8(4).
[3]胡知凡.谈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水平划分[J].美术观察,2019.
[4]巨沂平.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中),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