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初中生物实验课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高玲
[导读] 知识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这是教育的本质。
        高玲
        丰都县许明寺镇初级中学校 408200
        摘要:知识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这是教育的本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生活环境展开教学活动,通过生活想象挖掘生活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试验,进而总结出相应的知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辩证思维。在初中生活教学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知识,总结规律,及时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生物学科;特色;初中;劳动教育实践
引言
        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引入以生命为导向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与生物学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转化知识系统中可能存在某些潜在的认知,以解决生物学习的存在,实现相关问题知识的内化和扩展。因此,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初中生物学可以通过创新和改革生活导向的教学模式,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初中学生物学教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有效的劳动教育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最好途径,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锻炼。在锻炼过程中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掌握正确的劳动方式,从而推动实践能力的增长。同时开展劳动教育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和社会生活相接触的机会,为今后学生进入社会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劳动教育和生物学科的关系
        从劳动教育的本质来看,劳动教育和生物学科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一方面,劳动围绕生物学知识旨在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在生物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借助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价值观。另外,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劳动实践中能更好地检验知识,在知识迁移的前提下提高其知识水平。除此之外,在劳动实践中,学生能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调动其内在学习动机。
三、初中劳动教育融入生物实验课程有效实施途径与策略
        (一)提高对初中生物实验的认识水平,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
        要改进初中生物实验课堂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措施,融入劳动教育,就必须改变初中生关于生物实验的认知态度,在此基础上实施劳动教育。确保初中生对于生物实验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动手能力的锻炼实验中。在转变学生认知之后,还需要注重改变生物实验的开展形式,强调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生物实验的设计和运用,实现生物实验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例如,在现有初中生物教材的基础之上,针对生物实验进行具体设计,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开展实验的方式取代演示性实验展示,让学生成为整个生物实验操作的主体,切实掌握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要领,进而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培养,这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学校方面也要为劳动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实验提供一定支持,例如增加生物实验课程占据比例,合理设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为学生开展生物实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学校要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改进学生的培养方式,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设立相关的生活化情境,可以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深度激发出来,让生物更贴近生活。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时,需要注重:一是选择合适的创设方式。常见的创设包括多媒体创设、互动创设法等。

其中,多媒体创设法可以帮助教师利用多媒体多角度、生动化的优势弥补教材内容的枯燥性,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互动创设法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丰富有趣的互动问答,利用问答环节将学生快速带入课堂中,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其次融入相应的元素。教师应充分考虑到生活元素,将其融入情境,避免情境与生活实际脱轨。
        (三)深入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参考,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生物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状态,科学合理地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活动。如教师在讲解鱼等水生动物时,如果一味讲解教材内的理论知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水产市场,或者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江河湖泊、水库等有水的地方观察鱼类动物,了解鱼是如何呼吸、进食、游泳等,通过触摸鱼的身体,感受鱼的表面和鱼鳞,最好记录并带回课堂,在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分享,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还需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学习更多的生物知识和理论,并积极收集与生物和生活相关的奇闻逸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程度解释具体原因,讲述事件中包含的生物知识。如植物的花粉会让人过敏,出现皮肤疾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植物在开花和结果时,会产生花粉,随着风四处飘散,而对花粉过敏的人就会患病。
        (四)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家庭作业是学生整合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分配日常作业给学生,以增加他们对作业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在分配日常作业时,教师必须考虑中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同时结合教科书中的知识以确保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例如,在教授“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安全”时,老师会为学生分配“设计午餐食谱”作业,以便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知识来完成有趣而冗长的作业。例如,在通过教学任务教授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带到教学楼外的茂密操场或绿色阴影下,使生活更加真实,并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知识的记忆也更加清晰,这有助于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知识并实现自学的目的。
        (五)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从本质上来讲,人类的知识全部是源自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日常生活与生物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联系,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解释生物知识的本质,将教材上那些枯燥乏味又无趣的文字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现象,这样学生会觉得眼前一亮,既生动又有趣,关键在于好理解,当学生产生这些认识之后,对生物就已经产生兴趣了,这样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程度也会变得更加高效,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会更加牢靠。
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理念,实现共同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较多的不适应性,例如,学生对于劳动量较大的生物实验参与积极性不高,或者学生因劳动技能掌握不足而无法有效参与生物实验等,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及操作示范,在生物实验过程中通过及时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快速适应这种教育形式,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同时深化劳动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郭伟玲.关于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4):101-102.
[2]伍冬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对策探讨[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73-276.
[3]刘占奎.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4):158.
[4]丁天佑.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9(A0):113-114.
[5]王文英.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