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写作热情 彰显个性自由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方忠
[导读] 写作教学常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只要在语文课堂上一提写作,台下就会有一片“长嘘短叹”之声,部分学生更是“谈文色变”、“望文生畏”。
        方忠
        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德雅中学 415000
        摘要:写作教学常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只要在语文课堂上一提写作,台下就会有一片“长嘘短叹”之声,部分学生更是“谈文色变”、“望文生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没有取得丰富的直接材料;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大,没有储存厚重的间接资源;学生缺失留心观察,未能捕捉思维的灵感;学生受困写作模式,未能放飞情思的“自由”。要写,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只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沾上了假、大、空。看来,写作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写作热情? 个性自由 ?观察 ?勤写日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后面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探讨。
一、用独特观察拓展学生个性化写作的视野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一条最重要的理念。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作家,如果不搞调查研究,不体验社会生活,不占用一定量的第一手素材也是无法创造出优秀作品的。更何况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呢?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让他们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以及自己觉得最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感触颇深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激发表达欲望。用真实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切身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获得创新意识。以作文“春色”为例
        (一)观察要善于选择。对这个题目,有的同学写家乡春色,有的同学写校园春色等等,不管哪种,写出来的内容都让人感觉空洞、贫乏、杂乱。我考虑学生每天生活在校园里,不如选择“校园春色”这道题,观察更直观,。但校园内可写的东西太多,只有抓住校园内几处典型的春景,如花坛、植物园,这些景点春色最浓、最有代表性,写起来应该真实、独特。
        (二)观察要善于发现。同样是这次写作,我带领学生来到花坛前,先让他们对里面的景物仔细观察,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描述花朵的形状、颜色、大小。我顺势说,这是从视觉角度观察到的,话音未落,马上就有同学接着说:“我闻到了清香的气味。”“我听到了蜜蜂‘嗡嗡’的声音。”“我还观察到了微风吹来鲜花摇动的姿态。”……看来,只要仔细观察并多角度思考,鼓励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就可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呈现出写作中的个性化特点。
        (三)观察要善于联想。花坛前的几经观察,同学们都拿着笔做了记录,个个像是胸有成竹了,可有一个同学似乎在一边沉思,“张成子同学,在想什么呢?”“老师,我在想这些草、这些花、这些树装点着校园,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它们是不是象征了什么呢?”“当然。” 我抓住了这难得的机遇,带他们来到两棵大樟树前,这两棵大树不正像守卫我们校园的卫士吗?激发了联想与想象,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由小草想到了默默奉献的人,由花朵想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甚至由春雨想到了将来的丰收。
二、用勤写日记补充学生个性化写作的能量
        在教学中,我特别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就日记形式和内容我给他们分了类。
        (一)写感想日记。看了一则新闻、读了一篇文章、看了一场演出、听了一首歌、踢了一场球、挨了一次批、劝了一次架、骂了一次人、受了一次吓、参加了一次比赛……等等,你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想法,是赞同还是反对;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你为什么会赞同,你为什么会反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自己会如何做……你看,原来有这么多的问题值得你去思考。把这些写出来,就是你日记本上的丰富的食品。这类适合于喜欢写随笔、有感而发的同学。


        (二)写观察日记。可观察的东西很多,如观察人,象老人、小孩;象残疾人、骗子;象警察、环卫工人;象老总、乞丐等等。如观察物,象猫、狗、鸡、老虎这些动物;象建筑、学校、村庄这些静物。当然也可观察落日、圆月、星辰或风雨雷电。 观察日记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触摸,调动全身的感官,细致地描摹他们的形、色、味等,表现出每一物体独特的一面。这类适合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同学。
        (三)写想象日记。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只要你愿意去想,古今中外、天空、陆地、海洋……什么都可成为你笔下的一颗随意摆布的棋子,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如把自己想象成神仙,来去自由;把自己想象成将军,叱咤风云;把自己想象成勇士,力拔千钧;也可把自己想象成体育明星、演艺明星,风行一时;甚至可想成大富豪比尔盖茨……你还可想象自己是喜马拉雅山上的一根草,南极洲上的一块冰,太平洋中的一滴水……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多奇妙啊!有了想象的翅膀,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富有。这类适合于思维开阔、喜欢幻想的同学。
        (四)写剪贴日记。看到了好文章,把它抄下来;看到了好词汇,把它写下来;看到了好的开头、结尾,把它记下来;看到了好段落,把它摘下来;看到了一幅好漫画,把它复印过来;听了一首好歌,把歌词录下来;什么新闻大事,把它剪下来。既可欣赏,又可积累。这是日记的一种特殊形式,适合于喜欢摘抄、善于积累的同学。
三、用三大“自由”充盈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力量
        罗杰斯对学习原则论述的一个核心是:要让学生自由学习(罗杰斯《自由学习》)。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让学生自由写作。现阶段,写作教学的形式一般是老师先给出题目或材料,接着让学生写作,然后就是老师批改并进行讲评这种流程。当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学生往往关注的是分数多少,而未去关心其它方面,因此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对提高作文水平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阔,信息量越来越大,开放性材料和话题作文成为考试主流,写作文体也逐渐淡化,这就要求我们给学生充分“自由”,培养创新,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厚积薄发。
        (一)推行题材“自由”。如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对《清兵卫与葫芦》续写,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本课兴趣不浓,倘若强迫他硬着头皮写,还不如放开手,让他写本单元自己感兴趣的小说中的人物,有的写孔乙己,有的写陶影,有的则写差半车麦秸。虽不敢肯定每篇文章都是好文章,但学生至少有这样的兴趣,也写了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才是真实的写作,也是富有个性的写作。
        (二)推行体裁“自由”。以中考为例,写作要求基本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虽说淡化了文体,但不等于淡化了文体知识,这只是鼓励学生在选择写作时扬长避短,锐意创新。初中生一般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散文,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技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兴趣,对同一题目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来写。
        (三)推行改评“自由”。作文批改与评析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以前,往往是老师改,老师评。但在强调学生思维独立和个性创造的今天,很多方面,老师做不了这一裁判,因为学生不买你的帐。我曾碰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拿着作文问我:“老师,我的作文分是不是太低了,其他同学也认为我写得不错,你的评语我不敢苟同。”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深思,权利地位受到了挑战,不一定是坏事,我想我是不是该改一改这种评价方式?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尊重学生这一写作主体,加强学生的个性写作,不如给学生改评的“自由”。这一做法的成功,也许是教育的幸事。改评作文时,我拿出一节课时间,在黑板上板书了改评内容和大致要求,如错别字、标点、材料、立意、结构、写作手法等,形式上让学生自评,也可互评,讲清批改步骤,阅完了,写出评语,互相之间还可对点评讨论,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达成共识。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觉收获不少,因为人人参与其中,既让他们全面了解了写作的技巧,也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何乐而不为呢?给了学生这样的“自由”,也激发了写作热情,势必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加强个性化的写作教学,为写作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发挥、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是写作教学的关键,也是我们要追逐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卡尔罗杰斯《自由学习》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志芳: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技巧(教育教学论坛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