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兆弟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610000
摘要:校企整合主要是在技术创新与发展,人员培训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是最高的发展形式,有利于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分担责任和资源,不是学校企业合作的常识,而是加强与学校,市场,社会和人才培养,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艺术类;职业院校;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
一、校企融合模式的内涵
在中国,校企一体化不仅是校企合作发展的最新形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发展经历了各种变化,但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互利共赢[1]。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校企一体化是生产与教育的结合,是校企合作发展的趋势,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全面深入的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
二、艺术类职业院校推行校企合作模式的“瓶颈”
首先,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状态。首先,学校只是为了完成教育部下达的任务,将校企合作视为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的便捷途径,学校企业的合作只停留在浅层,以应对考核和检查,学校无法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二是合作的内容一般限于签单班,高职院校的美术设计老师大多是大学以上,了解不到位,而企业教师在大学兼职教师或学生实习期间进行实习指导。缺乏实践经验和企业前线工作经验,无法深入。另外,企业合作的条件是互惠互利,尽管企业赞助了大学培训设备,而学习无法承担企业开展的研发和设计项目,并且缺乏连续性。
其次,企业普遍认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学校的责任,大学应该为他们提供具有企业职位核心能力的熟练人才。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的初衷是企业只想雇用人员,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并获得最大的利润而不想教育他们[2]。他们大多数对美术设计大学及各专业开展的市场调研活动,人才培训计划的制定等不感兴趣,显然缺乏与学校一起培养人才的兴趣,他们更关注企业的最终利益和特定利益。此外,专业教师的临时培训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在发展过程中的深入发展。
第三,艺术设计院校的特点也带来很多问题。首先,中国设计业的主力军不是大型设计企业,而是规模很小,雇用的人很少的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设计公司通常只有5-8人,设计企业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公司需要大量的在职学生,对艺术和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很小,不愿意为其他学生支付更高的薪水[3]。因此,美术设计专业合作企业的水平较低,美术和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相对分散。企业负责人对美术设计教育的了解不足,不愿意为可能被解雇或随时更换工作的人付费,通常只愿意培养自己的才能。
三、艺术类职业院校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实践途径分析
(1)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学生。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双方对目标培训专业的规模和合作方式进行讨论和调整,共同确定工业需求,课程内容和专业标准。学校根据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以及生产经营规模以及投资领域的变化,与企业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以实现专业设计的对接。
(2)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就业水平的有机联系,促进专业设置和行业需求,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的工作职责,将产品生产与学校教学相结合,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进行学校实践和培训内容以及企业生产实践,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符合“双师型”结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将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满意度的融合程度相关,根据专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内容和行业标准[4]。
(3)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课程体系。该课程的内容应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和专业水平的对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制定教学标准,专业标准,技术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和课程体系。所制定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反映了行业要求的新技术,新的生产流程。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还应加强学生的职场心态,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等专业素质。
(4)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实践教学。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企业与学校一起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确保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共同完成实践教学。同时,根据技术技能的培养规律,企业应从中选拔兼职教师,深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5)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培训室和培训基地。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为学生搭建生产性的培训基地和学校培训室等培训平台,利用企业在行业领域的领先优势,促进专业建设。
(6)学校和企业共同促进创业和就业。通过企业管理,企业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真实的项目和具体的指导,让学生提前融入行业,实现实习全过程,校企零距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可靠的保证,促进学校的建设和改革。同时,强大的企业产业链也可以提供技术职位,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零距离工作场所,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7)开展校企联动,扩大深度合作有基础合作领域。全面深入的合作是学校企业整合的真正教育。通过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员培训,培训,校园培训基地等纳入合作的领域和内容,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发展需求。校企联合建设专家委员会不仅进行科学技术研发,制度改革,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等课程设计,在培训目标中,还应共同制定专业设计与开发实施方案,以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5]。在教学的实施中,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学校应在实施过程中起带头作用,此过程必须由学校来实施。定期与企业进行互动访问,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业应是学校以外的领导者,内容包括实习和就业,并将一定比例的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使教学内容切实,加强了教学与生产,教学与技术工作,实现了产学研,校企合并。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团队合作的形成,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开展校企联动,和学校教师之间已经形成密切联系,与企业实习,用人,职称管理和校办合作密切相关,促进校企一体化的实践。
参考文献:
[1]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放管服”实践研究[J].濮筠.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
[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美育实践研究与改革初探[J].毕雪微.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2).
[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文晓丹.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
[4]湖北地区民族技艺(艺术设计类)人才的职教培养路径[J].程丽琴.就业与保障.2020(07).
[5]艺术设计类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郭秀娟.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