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 提升师德修养——不忘教育初心 践行育人使命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廖惠谊
[导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作为新时代教师,要以师德规范、行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外在行为,更要注重自我修养。
        廖惠谊
        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团星小学  51090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作为新时代教师,要以师德规范、行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外在行为,更要注重自我修养。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遗产,蕴含盘活的中国文化资源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气质风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遵循传统文化的正身、博学、善诱进行自我塑造、维护,提升师德修养,塑造新时代教师。
        关键词:传统文化 师德修养  立德树人 提升 正身 博学 善诱  塑造
        引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师德师风,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作为一名当代小学教师,我有着孕育祖国未来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立德树人提供重要支撑。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育人之道的哲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借鉴传统文化的培养,浸润学生心灵,以德革身,立德垂范,从“正身”“博学”“善诱”“仁爱”四个维度不断提升个人师德师风修养。
        一、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传承。
        汲取古代先贤的道德情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思想引领,传承中华文化蕴涵的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为立德修身笃行提供基本遵循。作为教育工作者,学习古代先贤立德修身之道,明大德,守公德,倡导忠实守信,做人正派,干事公道。古人推崇的养德、修德、施德的思想,蕴含丰富的道德营养和人格力量。传承古代先贤的博大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学习古代先贤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个人的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把自身奉献于教育事业。
        二、遵循传统文化,塑造新时代教师崇高的品格
        (一)自修正身,品行端正。
        教师的人格修为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教师崇高的人格修为,应该体现为对立德树人使命的担当、对教书育人事业的追求,以此影响和推动学生走向伟大和崇高。中国传统文化中“正身”、“博学”、“善诱”、“仁爱”,是提升个人师德师风修养的主要表现。传统文化提倡的正身,就是要求教师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影响,只有道德高尚和行为端正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为人正直,即胸怀坦荡、坚守原则、处事公正,敢于正义直言,令学生心生敬意;品行端正,即思想正派、行为谨慎、表里如一,不为名利所惑,让学生产生信赖。因此,我常常以中华民族优良的为人品格规范自己,坚定政治定位,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以人格感染学生。
        (二)博学上进,技能扎实
        教师博学,见识广博、学问高深,是中华优秀传统。博学是教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博学,基本功扎实,才能胜任教学,让学生信服。就我本人来说,我拥有扎实的绘画、工艺技能功底,在学生面前展现出独特的才能,才会令学生心生钦佩之意,萌生景仰之情。在现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更广博的知识经验立身,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还要有广泛社科和实践知识,把见识学问教给学生,以真理感召学生。
        (三)创新诱导,循序渐进
        善诱,就是教师要守正创新、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循循善诱是教师必备的素质。颜回曾赞赏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教师善诱,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成才。中华传统倡导:善诱者,既善于守正创新,又深谙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中拿捏有度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材施教,即善于根据学生的性格、志趣、心理和能力特征来设计安排教学,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诱,教师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则师道自振。
        (四)仁爱感化,塑造人才
        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仁爱,就是教师要关爱学生、宽宥仁慈,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情感基础,是师德的核心。遵循传统文化的仁爱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把爱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起点,爱岗爱生,无私奉献;做到以无私的爱生情怀去关注学生的生命、情感、价值、信仰。 仁爱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仁爱之心教书育人、以大爱精神立德树人,让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教师对仁爱之德的践行中得以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体,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主体.作为老师,要把爱心真正传递给学生,以仁爱精神去感化学生。传承教师仁爱,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则师道自兴。
        三、推行传统文化,提升自我师德修养。
        教师是学生的模范、榜样。教师的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影响非常大。加强自我修养,自觉追求高尚是我不断努力的学习方向。自身道德修养包括个人的知识修养、学习习惯修养、待人修养、文化修养。我在工作、生活上倾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推行,提升个人传统文化修养,练就高尚品格,为学生树立高尚品德素养的典范。
        (一)我在美术教学上,开创“彩带刺绣”特色,开设“彩带刺绣”工作坊,向全校师生及家长推广传统工艺——刺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刺绣的学习,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爱上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传统工艺刺绣的实践活动,教师教育学生更有耐心,教师传统工艺水平更高,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更高,体现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素养。我以一针一线的刺绣教学情怀倾注于教育学生传统文化的认识,蕴含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高尚教师形象立在学生的脑海里。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以文育人、以德育德。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我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刺绣的传统文化活动,就是尊重中华儿女的勤劳奋斗与实践探索。刺绣实践活动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老师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起到辐射作用,让更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优良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习惯。老师达到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目的。
        (三)依托传统文化,塑造新时代教师。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结合现今新时代的教育使命,要在新时代教育中注入新的活力,在教学上不断创新发展,革新教学模式,推陈出新,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美术教学上,我以刺绣传统工艺为依托,汲古创新,开发新式彩带刺绣,它源于传统刺绣工艺而衍生为新立体的绣品。
        四、传承传统美德,相互尊重、融洽共进。
        相互尊重是中国优良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展,教师主导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消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自主精神得到发展。尊重别人是中华传统美德。尊重别人爱好、别人的选择、意见、品格,那是一种礼貌。在这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师生地位平等的,老师以德树人,先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教师,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夯筑扎实学识,奉献教育事业。传承传统文化,铸就仁爱之心,以心育心、以德育德,借鉴传统文化的培养,浸润学生心灵,以德革身,立德垂范,从“正身”“博学”“善诱”“仁爱”四个维度不断提升个人师德师风修养,不忘教育初心 ,践行育人使命,倾尽全力,投注情怀,孜孜矻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培育英才。
        参考文献:
        [1]周荣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师德师风建设[M].开明出版社,2015
        [2] 崔啸晨、潘喆、熊瑛.西南交通大学师德师风经典文献导读[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3] 郭齐勇.传统文化的精华[M].商贸艺术馆,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