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穿肠过,胸中留点墨——“情感教育被动”的成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梁莉佳
[导读]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很重要,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梁莉佳
        温岭市松门镇中心小学
        [摘要]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很重要,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现在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心灵鸡汤的读物,由于大文化环境下的心灵鸡汤文很多演变了,甚至滥觞,使得学生在学校的情感教育中显得很被动。本文写的是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有哪些改进策略。
        [关键词] 激励情感教育  心灵鸡汤 改进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激励情感教育——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典型人物事迹、生活中的励志故事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情感。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主要方法就体现在课文的教学。小学语文课文,借助记叙事情、童话、寓言、诗歌等形式,让学生明白文章中所表达的道理或含义,启发学生的心智。
        一、寻觅 “情感教育被动”的困难
        1、飞絮满天涯
        学生是开放的信息接受体。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互通交融,影响学生的思维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像学生经常在看的课外读物,《智慧背囊》系列丛书、《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作文材料必备金句》、《读者》等是心灵鸡汤类的读物。再加上时下心灵鸡汤多。高点击率和转发率的微信、微博中,励志、自强不息、坚持理想的哲理语录俯拾皆是,学生和家长看得多。
        2、重露湿苍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反正明天也一样”。这改编了语文课文中的普希金作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面冲突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情感教育。自2014年以来,反鸡汤现象出现。“反鸡汤风”虽然初衷是人生需要拆穿、直面现实,反对滥觞成心灵激素、心灵兴奋剂的鸡汤,但是过于粗暴、概化,戏谑了积极的情感。
        二、寻踪 “情感教育被动”的原因
        1、披衣觉露滋
        学生如果没有体会过从克服困难到战胜困难的成功喜悦,在语文教学中难以再产生共鸣以至共情。在商业效益的推力下,部分失于自律的写作者,迎合大众思维简单化、情绪化的特质,无视逻辑,在鸡汤文中混进大量的成功学。家长接受了粗制滥造的信息,变可能性为必然性,认为努力奋斗和坚持不懈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2、伤麟怨道穷
        “有志者,事竟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耳闻熟详的名句,在语文课文的学习、日常作文训练中提到不少,激励学生努力奋斗和坚持不懈。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情感逻辑单纯,心里生成了线性的通行模式,“正面的过程”必然导致“正面的结果”,比如会有“只要我努力完成,这件事情一定能成功”的想法。
        三、寻译 “情感教育被动”的策略
        1、深化课文思想,加强思辨
        课文中的积极内容是情感教育的基本素材,但不能断章取义。朴实的情感教育,不是修饰现实,不是情感过度,也不是把人生感悟强加于学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辨。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应该比通俗文学的心灵鸡汤更加知识系统化和科学化。
        案例:九册课文《落花生》,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育学生做人要不求虚荣、踏踏实实,做有真实本领的人。教学过程中,对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句子中的“只”字要强辨析,可以编写选择题让学生加以判断 。
        A.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B.凡是讲体面的人就是虚荣的。( )
        C.我们更要看中对自己品质的磨练,做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

( )
        需要提到,课文并不是说做人不可追求外表的体面,追求体面就是肤浅。还有学生迎合课文内容,得出了“不好看的东西,在实用价值上就一定有潜在优势”这样不合逻辑的想法,对于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也要重视辨析。
        避免把学习、生活中的技术问题简化成努力问题和心态问题。另外还可以拓展学习《伤仲永》的故事,深化思想,就算是天赋异禀的孩子,后天没有跟上教育,还是会泯然众人矣。
        2、强调实践行动,联系生活
        文字信息消费与现实行为有一定的隔离,最终目的达成依然需要回归现实。激励情感教育不仅要聚焦于学生进取心的生成,引导学生在自我内部培养理性控制的气质,还要作用于学生的自我管理,推介日常实践模式。
        案例:课文《梦想的力量》,讲了小男孩瑞恩从6岁时怀揣梦想,四年后,“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为非洲国家打了30多口井的事情。接触课文,学生稚嫩的心里很振奋,产生“瑞恩那么小都能做成这么艰难、伟大的事情。我也要有梦想,一定能实现的”的想法。但教学不能仅仅停在“感动模式”,学习课文时,教师从瑞恩为实现梦想做了哪些一系列的事情入手,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强调瑞恩自己在行动上做了很多,也得到了周围人和社会的帮助。让学生清楚实现梦想不容易,需要自身努力行动实践,投入细碎的时间、精力,当然还会遇到其他社会因素。教学中,还可以给每个学生发张字条,让他们写下日常生活中阻止他们前进的挫折,然后收集纸条,请一位同学随机抽取一张,大家集体讨论交流,群策群力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法和意见,在集体智慧的启发下做出行动。
        有些单薄的一句话,分量却很重,是生命需要承受之重。学生没有亲身经历,付出劳苦,想象不到其中的艰辛。学生在文字中汲取了力量,需要转化成实践,去锻炼看不见的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挖掘课文语句,理解内涵
        小学高年级课文是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的,虽然内容浅显易懂,但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内涵。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表达这类情感的事件,提炼体现这类情感的关键语句和段落,体会这些词、句、段在情感表达方面的重要作用。
        案例:九册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学生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特别是找出课文中“我”工作上遇到困难的句子和“我”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启发下不放弃,从而事情出现转机的句子,让学生用心朗读。还可以在教学中营造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当时遇到难题的我有多么焦虑,联系实际生活想想“我”要面对哪些随之而来的麻烦,使得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
        在语文课堂实打实的完整教学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步步衔接下,学生更能情知对称。虽然学生会听过“条条大路通罗马 ,但有一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但只要力图思考,学生自会分别,不会被社交平台碎片式的反鸡汤语录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无论时代更换多少种理论和主义,我们无法否认“不要害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努力”“开卷有益”这些简明的道理,语文教学的激励情感教育总避不开这些主题。我们老师担负着情感教育的责任,我们不是宣讲成功学的大师,不求学生有多少人“逆袭”,也没有诓骗孩子,隐蔽真实的缺憾和不满,只想让学生都更有信心、能力面对人生。
        如九册教材的第七单元围绕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教材选取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这些课文,无论是讲外国的还是讲我们中国的,它们都渗透着作者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尽管事件发生的时日距今很久,可我们读着文字依然能感到中国血液在澎湃。
        为唤起学生为祖国奋发向上的责任感,教师可以结合时代主题"中国梦"。将学生的学习生活融进大背景下,激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
         
【参考文献】
[1]程勰宇.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7,09:225-226.
[2]刘彬彬.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
[3]卢维明,黄丽萍.探析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118+135.
[4]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