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初中生格物致知能力的培养初探——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陈薇
[导读] 格物致知能力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现现在的学生较之前两年的学生更不愿意动手实验
        陈薇
        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
        【摘要】格物致知能力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现现在的学生较之前两年的学生更不愿意动手实验,在单向追求上线率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普遍只追求高分,“刷题”能力明显提高,但探究实验意识淡泊,。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设在八下第四单元,恰好学生在面临八年级成绩分化、对未来迷惘,对自身学习行为有一定自省时期,可以在上这一课课文时轻议论文体而重演讲词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力,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并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语文课堂;初中生;格物致知;实验;演讲
        
        所谓格物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但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实验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在完成的一项对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研究中显示,高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到了最低点。在对中国和英国青少年的创造性进行的一项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远远低于英国学生。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就来源于实验。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现现在的学生较之前两年的学生更不愿意动手实验,在单向追求上线率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普遍只追求高分,“刷题”能力明显提高,但探究意识淡泊,不主动寻求之所以然,不主动请教老师,只求快速记下知识点,得到确切答案好记到脑子里以利于得分。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设在八下第四单元,恰好学生在面临八年级成绩分化、对未来迷惘,对自身学习行为有一定自省时期,可以在上这一篇课文时轻议论文体而重演讲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力,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并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一、格物致知内涵
        教学本文时先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通过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性语段,很快能梳理清本文思路。文章开头第一段就先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么了解自然科学?”2-12段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了“格物致知”的内涵及“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文章结尾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从文章第2段“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究,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第13段“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学生不难理解格物致知的内涵:所谓格物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二、格物致知意义
        在探求格物致知的意义的时候,我先抛出一个问题:“中国学生到底有没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诧异。但在细读课文后发现,文中认为中国学生没有这种精神。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的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他们认为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2.时至今日,中国学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找出答案的同时,学生不禁叹息。

但仍有很多学生表示不信,认为高分便是高能,从事研究工作一定没问题。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丁肇中本人的例子:丁肇中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在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因为没有实验能力,没有格物致知精神,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再介绍了丁肇中的相关背景、成就。了解到年少时读书成绩如此优异的丁肇中在刚出国时都曾因此彷徨恐慌,在实验上吃了不少苦,学生这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纷纷发言。有想起自己考试作文套用优秀作品选的作品,曾经把在世对自己关爱有加的母亲写成亡故,编出了一个对自己关爱有加的后妈的“感人”故事。想起当时对老师的意见劝解不以为然,认为“得高分就可以,套用,做假又何妨”,后来发现凡是写母亲的文章自己都没办法再写其它题材,现在想想,应该是长期没有实验精神,创作之源枯竭。也有学生想起老师让自己安排复习时,自己认为作业才是自己任务,认为只有不断做题才能提高自己的分数。当时不断的追问老师:“作业是什么?快布置作业啊。”老师不布置作业,自己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更不用说去推究知识之所以来,只是一味的记背。也有学生想起自己在做数学、科学题时,一遇到要思考的问题,便打开“作业帮”,大致看个思路就直接往上写,连求解习惯都没有,更不用说实验习惯。
        看到学生开始自省、反思,我趁热打铁,拿出两个调查结果报告: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在完成的一项对中学生创造情思维能力的研究中显示,高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到了最低点。2.在对中国和英国青少年的创造性进行的一项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远远低于英国学生。这两个调查报告结果说明初中生缺乏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的普遍性,引起学生警醒,让学生了解改变现行机械学习,被动学习,只求高分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培养格物致知、实验精神的主观需求、急迫感,让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格物致精神。
三、格物致知培养途径。
1.再读文本,了解方法。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在环境激变的今天,重新思考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格物致知意义体现为两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学生有了格物致知的意识,了解这个意义,其实也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总的思路、途径。
2.挑战权威,在实践中培养实验精神。
        让学生写一篇小演讲词,题目为“丁肇中,我要向你说不”,丁肇中的文章很好的阐释了格物致知精神,也例举了古今例子,且以现身说法说明中国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但这讲的是普遍现象,中国在现今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发展中,也有很多中国人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设计这个演讲辨论词,就是提醒学生要时刻注意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且通过查找、回忆这样的例子来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自己,以利于更好的在生活中实践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节课,让学生进行演讲赛。通过演讲,在思辨中强化自己的意识。演讲赛后,我还让学生分享了一个话题:“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由人及己,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思考自己可以在格物致知上做些什么,怎么做。
        
        人存在的价值,不惟知识的饱学,不惟智慧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建树,精神的挺立。语文课,除了授业,解惑功能外,还有很大的作用在传道。若能在教学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时,能够让孩子有那么一点格物致知的意识,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实际运用,那么这堂课的目的便达到了。“以文化人”,就是强调人的自省,在孩子的心灵里播种进取精神的种子。

【参考文献】
1.《人的想像力是怎么丧失的教育心得体会》,优文网
2.《师德,你的诠释如此厚重》.工人日报,2007.9.8
3.《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个人图书馆360doc.com.江山携手2016.1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