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本书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刘春洁
[导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刘春洁
        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 福建厦门 361009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提升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整本书阅读有着单篇阅读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出当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整本书阅读”探讨推进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和学科结合的产物,它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含四个维度:“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获取途径来看,阅读是其最基本的形式与渠道,而名著阅读又是学生拓宽视野、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自此,“整本书阅读”开始走进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并不断受到重视。不可否认,整本书阅读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着单篇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只提要求,不讲方法
        不少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提出中考名著阅读的要求和考试考察的题型和范围,却缺少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缺少因文而异、因课而生的针对性、可操作的方法策略指导,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对《创业史》这样具有年代性和《水浒传》这样具有距离感的作品,篇幅较长,章节较多,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带领学生读完文本,所以只能挑选个别章节进行讲读,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进行阅读、赏析、测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叫苦不迭,却收效甚微。
        (二)重阅读形式,轻阅读成效
        纵观当前初中的名著阅读教学,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层出不穷,读书节、主题征文、读书演讲、主题辩论、舞台剧、手抄报等等花样百出,教师们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读书活动,但是在看似精彩的读书活动背后,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各种活动的受益面比较小,只能小部分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大部分学生都是凑热闹而已。其次,信息化时代,学生很难静下心来阅读,而一些老旧的读书活动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少参与的同学不过从网络上搜索资源,删删改改变成自己的内容,并不是自己阅读所得。最后,看似眼花缭乱的名著阅读活动并未纳入系统的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只能偶尔开展一两次,并未规范化和常态化。这就造成了名著阅读只重形式,却轻视阅读成效的局面。
        (三)重知识获取,轻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读名著书目共12本,选读书目24本。必读书目是中考考察的篇目,选读书目未纳入中考考察范畴。因此,不少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只一味强调12本必读名著,忽视了24本选读书目。必读名著阅读教学也多向中考考察内容和题型靠拢,只注重使学生在阅读时获得最基本的信息,却轻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学生只能停留在短暂的浅阅读阶段,获取零散的碎片化知识,无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心智的解放与成长,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素质。”初中语文名著,不应仅仅停留于中考复习备考层面,也应当成为学生日常阅读内容。教师应以名著阅读为契机,通过带领和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针对以上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展开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才能使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在名著阅读中体现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名著阅读教学之难主要在于大部分名著篇幅较长,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走进文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名著中的人物、事件、情景适当地引入,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课前,教师可以以故事情节、精彩片段以及设计有趣味的阅读任务等方式展开教学,勾起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在《西游记》导读环节选取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段进行导入,或者播放相关视频调动学生的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可以让学生一边阅读文本,一边梳理名著内容和人物形象。梳理文本内容可以用关键词、对联、写回目、填表格等形式,梳理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理人物线”和制作人物卡片等方法。在教授《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可以设置悬念:丢失生辰纲之后杨志的结局是什么?杨志最终落草为寇是社会原因还是命运使然?阅读《水浒传》整本书,绘制杨志人物图谱,概括出影响杨志人生走向的几个重要事件,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课上,也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在教授名著节选或者与名著相关的课文时,可以精心地将整本书内容融入其中,通过有趣的阅读任务驱动学生去阅读整本书寻找答案。比如讲授《阿长与山海经》时,可以将《父亲的病》《锁记》中对衍太太的描写片段摘选出,让学生分析作者对阿长和衍太太的情感分别是什么,并给出依据。同时可以通过布置阅读任务:找出《朝花夕拾》中类似阿长和衍太太的女性,分析作者对她们的态度或看法。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堂当中应更加注重对阅读名著的有效引导,来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生在梳理整合名著知识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了解,也能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建构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开展专题阅读活动
        “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在于“整”字,整本书阅读中的“整”,既是对全书脉络的全面把握,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深度思考。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阅读内容化零为整,立足于整本书开展教学活动和布置任务。专题阅读活动可以分为单本书的专题阅读和跨文本的专题阅读。
        在一本书的专题阅读活动中,在班级,可以开展某一本书的专题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发表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看法,由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对于单本书的专题阅读来说,选择适当的角度切入文本是非常重要的。“高阶思维的有无,是衡量整本书阅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尺。从理论上说,选点越小越聚焦,进行专题研究的思维层级也就越高。”比如在推荐阅读《西游记》一书时,可以设计成专题性探究课型。  
        专题一:探究《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在《西游记》唐僧师徒取经故事中,以“男性”妖怪居多,“女性”妖怪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大家将他们的身份和肖像描写梳理出来,并通过以上内容探究作者的性别观。
        专题二:探究《西游记》中孙悟空人物性格的转变: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找出文本中对这一人物的描写,并分析其前后性格的转变,分析原因。
        在跨文本的专题阅读活动中,找出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通过布置阅读任务群的形式来实现不同文本之间的互动与连接。比如可以开展“我希望生活在这样的奇幻世界”专题阅读演讲活动,推荐学生阅读阿西莫夫的《基地》、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书,通过阅读交流和演讲比赛,来提升学生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激发,以此提高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与素养。也可以以“走进四大名著”为主题展开《西游记》《水浒传》语言文字赏析活动与观点交流互动,使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的能力与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正在阅读的文本和之前阅读过的文本、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关联,使知识融会贯通,进而理解文本内涵。比如在阅读红色经典《创业史》的时候,可以将其与八下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行群文对比阅读,比如可以将梁生宝进山割竹子和保尔修铁路的相关章节进行对比阅读,以此加深学生对革命人物形象和人物内涵的理解,使学生对“保尔·柯察金”和梁生宝两个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他们拼搏进取、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更为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失败,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及时反馈,多元评价
        在名著阅读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始终是主体。阅读效果如何也是学生自己能够感受得到的。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需要对学生们的阅读进行评价,“对整本书阅读来讲要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但更重要的是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对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评价,其实质是强调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动机能激发心的学习需求。过程性评价旨在及时调控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进行整本书阅读,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学生跨过阅读障碍,进而形成个性化阅读成果。
        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小组和班级交流、展示等方式是经常采用的方式,也是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一般来讲,名著阅读的篇幅较长,不少同学在阅读初期十分积极主动,但是却缺乏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决心,最后往往半途而废,不能静下心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因此在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成立阅读小组,由阅读小组民主制定阅读计划,进行组内阅读监督,并定期进行小组阅读心得的交流与分享,从而使学生在相互激励、相互监督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整本书阅读计划贯彻到底。
        此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评价,比如微信公众号、QQ空间、朋友圈、头条、班校刊等,将学生阅读成果汇集起来发表。这样,通过成果的展示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极大地助推着学生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入。
        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既要有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浅层次的信息分辨到深层次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诠释和运用,以此形成由浅阅读到深阅读,形成读、教、思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教师可以通过激活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并通过开展专题阅读活动,推动学生整本书阅读持续进行,同时,应及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反馈与评价,助推着整本书阅读活动走向深入。名著导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形成自觉阅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经典的熏染,进而提升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涛.整本书阅读命题导向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6):79-80.
[2]陈海洋、张霖.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2019(18):61-62.
[3]单斐.新时期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 2012(17):33-34.
[4]王君、夏海芹等.聚焦定点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整本书教学的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研讨(之六)[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6):09.
[5]于宝东、郭青晓.设计适切的阅读任务群是深度阅读整本书的关键——以《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9(9):15-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