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语文”视野下的阅读策略与生命体验——情景化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杨雪涵
[导读] 在生命语文的大视野下,为在阅读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师可利用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舞台情境来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和深度体验,达成以生命为轴心的三维目标:丰富的感性经验、精神的理性认识、美好的知性素养。
        杨雪涵
        邵阳市第二中学  422000
        摘要:在生命语文的大视野下,为在阅读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师可利用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舞台情境来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和深度体验,达成以生命为轴心的三维目标:丰富的感性经验、精神的理性认识、美好的知性素养。
关键词:生命语文、情境、阅读
        “生命语文”是熊芳芳老师提出的语文教育理念:“生命语文即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①生命的本体是人,语文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生命体验十分重要。以生命为轴心的三维目标就对生命体验做出了界定,分别是:丰富的感性经验,精深的理性认识、美好的知性素养。丰富个体的生命体验的最佳途径就是在阅读中促进个体的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知性素养。学生的生命体验与三维目标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机制,阅读就是维持这个机制一直循环发展的“永动机”。为让阅读更好地发挥出效力,教师可以将“情境”引入学生的阅读活动,给学生带来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一、想象生活情境强化感性经验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切实的体验,在感知文本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理解力。
        例如《祝福》,教师多强调封建礼教剥削和压迫妇女的主题,对鲁镇上的众生相却不甚关注,丢失了很多思考的空间。若教师能指导学生将文本转化为生活情境,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就会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作者-作品-读者-世界-作者,一齐发挥出了它们的作用。
        《祝福》里有段描写: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人们的反应:“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其实“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鉴赏他人的痛苦的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并且从中得到某种‘满足’,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悲哀得到宣泄、转移甚至遗忘。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祥林嫂在网上讲述了自己不幸的经历,很多人看完了之后都同情她,帮助她转发,所以她这个故事点击率很高。不久,一些营销号出现了,开始怀疑祥林嫂的动机(为何从了贺老六)、诅咒祥林嫂(被阎王分为两半)。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同情祥林嫂的,他们只是将祥林嫂视为“暂时的流量”,以满足热心的吃瓜群众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一切的自我崇高感。故事“被看/看”的结构模式就呈现出来了,这些“热情”的看客的言论和行为,实际显示的是一种人性的冷漠、麻木和残忍。鲁迅在百年之前就预见了网络暴力,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看得清清楚楚。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先在脑海中形成生活化情境,有了熟悉的情境,也就有了感同身受的共鸣,阅读才不至浮于表面,学生的阅读层次也能从浅阅读逐渐转化为带有体验和思考的深度阅读。


二、利用多媒体情境深化理性认识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走入并扎根课堂,极大丰富了课堂含量。多媒体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将学生的思维释放到课堂之外,也可以将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传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注释性文字、图片、视频等,将学生从感性经验阶段带入到理性认识阶段。
        譬如读苏东坡的诗词,学生能感受其乐观旷达的精神,身处逆境中,却活得潇洒闲适。但是这种旷达精神很难直击学生的心灵深处,更别说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了。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对苏东坡这个人物了解得太少,他们很难理解这一贬再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纪录片《苏东坡》,将苏轼在黄州四年间的生活形象地展现出来,结合这一时期的东坡词,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饮食、情感多个角度体会苏轼的生命感悟和精神嬗变。当学生能够想象,62岁再被贬至蛮荒之地的苏东坡,发现当地的生蚝特别好吃,赶紧写信给儿子说:“这里的生蚝太好吃了,千万不能告知朝廷里的士大夫们,否则他们过来抢,我就没得吃了。”这时苏轼就不再是一个至高无上、触不可及的文学形象,而是一个切实的、鲜活的、拥有真情实感的人。他就像一位和蔼的爷爷,讲述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命体验。
        利用多媒体展现情境,尤其展现当代学生未曾接触,难以想象的画面和情境,让学生得以追溯过去,展望未来。那些二维的一纸一书将转化为三维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透过冰冷的文字去触摸温热的生命,也就有更清楚的判断、更理性的认识。
三、创造舞台情境培育知性素养
        知性素养涵盖鉴赏力、思考力、创造力三个层面,也就是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好的课堂,不是只有智力的培育,还要有审美的涵养,审美教育本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当教育的审美功能被消解,主体也会随之被消解。”③一堂好课,一定要有主体参与的审美活动与创造活动。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下册戏剧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就囊括三个阶段:深入研读剧本;集体讨论,形成演出本;进行排演,准备演出。第一步,学生要细致阅读,牢牢抓住戏剧冲突(剧情是如何展开的?发生了哪些戏剧冲突?最主要的冲突是什么?),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心理活动、人物关系),理解剧本的丰富意蕴。且看《雷雨》中侍萍的“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和“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两句台词,蕴含着强烈而又复杂的情绪,侍萍与周萍有着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的矛盾,作为一个“死而复生”的下等人,她的身份不可能被周家承认,她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并不祈求母子相认。但萍儿一出现,她心中缺席三十年的母爱,不能相认的煎熬,看着周萍成为资本家的帮凶的失望和无奈都迸发出来。第二步,让学生代入角色,设身处地去感受人物的情感。。在演绎侍萍这个角色时,学生要揣摩她的语言(破折号处语言的停顿)、语气(渴望而又愤恨)、人物动作(纯粹外部动作、性格化动作、内心动作)以及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的情绪流动(爱恨交织),当学生能在角色中引发精神共鸣,进行一种再创造,一种创造性还原,将侍萍那种爱极念极痛极恨极的情感爆发出来。至此,学生就完成了“阅读-理解-鉴赏-创造”的学习任务,也与文本中的人物达到了精神上的一致。
        结语:综上所述,在提倡生命化课堂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自己的生命精神,搭建自己的人生舞台。
        
参考文献
[1]熊芳芳.以生命为轴心的“三维”目标——生命语文课堂的价值追求[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02):77-84.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7.
[3]熊芳芳.语文审美教育12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