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凤
贵州省独山县独山第二中学 55820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教育行业也受到积极的影响。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今天,在基础科目的语文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兴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给学生带来新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时,要与教材内容巧妙融合,对于语文教学的优化将有非常大的帮助。这里就网络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做简单论述。
关键词:网络资源;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前言:在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员众多,农村的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想要提高农村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合理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对学生开展高效率的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描述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创设新型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将非常有利。
一、在上课之初的课程导入中,巧妙使用网络技术
一般的语文课上,在正式进入教学之前,都会有一个引导的过程。为了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化,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互联网科技设计新颖的引导方式,在极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玩闹转移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中来。在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可以根据所要开展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可以是一段视频资料,也可以是一段音频,亦或者还可以是画面精美的图片。不论哪种形式都要以顺利导入课程的学习为目的,让这种形式给学生新奇而又有趣的体验。
比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下载《赵州桥》的音乐,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这一音乐进行播放,让学生先安静下来。中学生正处于对于流行与时尚都比较追捧的时期,在寻找音乐时可以挑选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手的演唱,让他们因为喜欢这一歌手而专注于音乐的欣赏。在音乐播放完成之后,可以顺利转移到赵州桥的介绍中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历史时期的赵州桥的外观图片,还可以通过一些小视频的演示了解拱桥的建造原理,让同学们为劳动人民的智慧而心生赞叹。
二、在教学过程中,用直观、想象的画面增强学生的认知
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这一抽象形式展现内心想法与看法的艺术形式,它的内容从抽象性到形象性可谓无所不包。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偏重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科技的使用,把抽象的内容变的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或图片对于课文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网上找寻一些关于苏州园林和北方园林的视频、图片资料,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对于园林的造型特点有了形象的认识,避免寥寥数语的简单介绍让学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在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对于园林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打开书籍,了解作者眼中的苏州园林,让同学们静下心来感受文字描写中的园林的美。通过层层递进的形式一步步提高学生的感知与思考,让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强化与提高。这个培养过程不是一时一刻能完成的,需要教师耐心且用心的引导。
三、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拓展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
不论是农村的经济情况,还是教育资源都远远不能与城市相比,所以一般的农村学生在理解能力、见识等方面与城市的中学生相比都会有一定的差距。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于这一问题明确的认知,并且积极的改善教学,让学生的知识面与见识都获得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科技的渗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展开教学活动,以突破地域和师资情况对于教学活动的限制,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丰富,以达到促进学生眼界开阔、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
比如,《白杨礼赞》这篇课文,它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从字面意思看描写的是白杨树,但实际上却是借用白杨树赞扬抗战时期人民群众顽强的意志与抗争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互联网寻找一些关于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于白杨树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接着找一些抗战时期人民群众坚决抗日的经典故事或影视片段,让大家对于那一段艰难而又充满斗志的岁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再通过白杨树与抗战人民的精神进行总结,发掘两者间的共通之处,让学生明白借物言志的妙处,对于这一写作形式的长处有了更多了解,拓展教学内容的同事提升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条件和教学资源都较为落后的农村,要想达到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合理且巧妙的利用网络资料。在课前可以通过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素材,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在短时间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游戏转移到教学中来,并且适时引发对于语文知识的兴趣,在结合形象的画面内容,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知。通过对于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对于教材包含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达到利用网络科技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资料
[1]王兴.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性地运用多媒体手段[J].科普童话,2019(37):123.
[2]秦正刚.农村初中语文课中现代信息教学技术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