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审议下优化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林丹 陈平
[导读] 随着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重视了探究过程及对指导策略的转变。
        林丹 陈平
        福州市台江区碧水芳洲小金星幼儿园
        【摘要】
        随着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重视了探究过程及对指导策略的转变。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科学活动的内容、目标由老师主观预设且按条执行;还有的在实施过程中给到幼儿探究的空间,但却不懂的如何推进式的引导等。针对存在的种种情况,我们园教研模式运用课程审议的方式,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课程设置、幼儿探究行为、课程方案等进一步的分析与调整,以体验式的探究方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实现科学探究活动的最优化。
        【关键词】
        课程审议、科学探究、实践研究
        一、了解课程审议,定位教研高度
        幼儿园课程审议是强调以幼儿为本,针对具体的教育实践,通过形成议题,以平等对话、探讨交流的方式,阐述观点、协商策略和达成共识,最终作出判断与决策的实践过程。
        因此,从源头、发展、过程、结果去审议我们的课程体系、课程构建、课程实施。通过科学、适宜的课程审议,可以有效地协调课程的实施,推进课程的发展。幼儿园建立良好的、生态的课程审议机制,能够对幼儿园、教师、幼儿等不同主体产生不同的价值。课程审议打开了园本教研的新视角,有利于提高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实施与构建,补充了传统教研的不足、完善园本教研模式。教师们参与课程审议,使得大家的角色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决策者,从课程使用者、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创造者、研究者,从课程被评价者转变为课程审核者,这就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们的积极性与自豪感,
        二、运用课程审议,打造动态教育
        核心经验是一个尺度,衡量着幼儿的发展情况,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将它作为唯一标准,强制性的要求幼儿达到这一标准或束缚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运用课程审议,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打造动态教育。
        (一)审议课程目标,追溯探究本质
        1.以核心经验为切入点,把握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向
        幼儿阶段的思维方式、探索方式、观察力发展等是在一定的积累、推进式的发展,我们教师要很清楚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才能真正实施科学探究活动。如,不同年龄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观察”,我们要怎样引导。

        2.梳理课程价值,融合多领域目标的渗透
        新理念下的科学探究活动不是仅仅是一个科学活动,其课程的教育价值是无限的,可以挖掘到多领域的发展,可能蕴含语言、艺术、社会、健康其他领域的发展目标。如大班科学小实验《国旗升降台》,作为科学实验它让孩子感受、体验滑轮的运动现象,同时在活动的引题、导入部分以天安门国旗班战士的升旗仪式作为欣赏、谈话,让孩子对解放军战士、对国家旗帜、对祖国母亲都有情感的教育。
        (二)审议课程准备,优化探究效果。
        1.备孩子,促进课程高效实施。
        科学探究活动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新的课程实施。每一次的活动前我们都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发展情况,“孩子会了吗?”“这个活动的目标对我们班级的孩子有没有困难?”“科学记录的使用会了哪些方法?”“实验的方法适合我们的孩子吗?”······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的游戏,科学实验、科学游戏、科学制作、饲养与照顾等能激发幼儿探究的一切学习、游戏。
        2.备环境,促进课程有效开展。
        (1)拓展探索空间,无限制扩大与材料的互动,寻找身边的资源。
        从室内走向到户外,提供有生命的物体和丰富自然材料,让孩子与大自然接触,与自然材料接触,支撑孩子在自然中探索和学习 ,如:沙池、水池、石头、木块、木头、竹子、树叶、花草等。
        (2)“细化”材料,材料的投放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首先,针对材料的适宜性进行研究,分成了小、中、大班不同年龄组的研究,使各个年龄段的材料投放是否适宜做了细致的探究。
        其次,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下考虑不同能力差异的孩子要如何去满足这些孩子的操作与探究。
        (三)审议课程实施过程,注重探究观察分析。
        在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幼儿进一步自主探究,教师能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然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在于让幼儿经历探究过程、亲历探究的感悟。同时,现在我们形成了较为合理、成熟的课程模式:
        1.课题导入(或猜谜、或谈话)——激发兴趣,用已有经验谈谈对活动的初步认知。
        2.问题引领(核心问题引导重难点的突破)——带着猜想、带着想法开展活动。
        3.制作探索(科学DIY)——玩中学、学中玩,体验与感知科学现象。
        4.梳理提升(分享与交流)——归纳与小结发现的科学现象。
        5.延伸拓展(区域与亲子)——融合生活、内化经验。
        同时,在淡化探究结果的形式下,我们运用微格分析法,定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某情景(微视频),教师分析幼儿探究行为,寻求适宜策略进行辩证,从而调整、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促进幼儿探究活动进一步的开展。
        (四)多元化课程审议,增强课程实效。
        1.不同层级:教学主管对课程体系、课程进度等进行大纲式的把关,把握课时安排、内容进度、学期发展等不同方面发展;年段长、班主任对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计划、总结、反馈,如,思考月份、周次课程实施是否承上启下、层级推进的开展活动;班级教师、保育员则要对具体的科学活动开展做反思、调整。
        2.不同个体:除了对课程构架、实施进行审议,我们也开展教师个体教育行为的审议、幼儿行为表现的审议、家园共育情况的审议,争取多方的支持与协力,让课程得益于幼儿、得益于教师、得益于社会。
        3.不同时间: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幼儿、教师都是鲜活的个体,教育的实施随着不同个体的改变会有其差异性,因此,我们建议课前、课中、课后都要进行课程审议。课前,对课程目标、材料、环境及教师、幼儿的课程实施素养进行审议;课中,对教师教学策略、幼儿探究行为及与应答做审议,教师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施展随机教育的魅力,体现课堂的灵活性;课后,针对教师自己的课程目标的落地情况、幼儿的完成情况作出价值判断,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促进幼儿进一步的学习、游戏。
        课程审议让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更加系统、更具鲜活,使我们观念与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与融合,在这里我懂得了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更应该给幼儿追求真理的勇气,注重探索过程,形成尊重科学的态度。在孩子与科学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并获得了有关科学的经验,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也由此开始了,探究活动真正助力幼儿生命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