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彬
福州市台江区碧水芳洲小金星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指以幼儿的身边正在发生的、变化的生活、及环境为基础,鼓励幼儿在生活的情境中多感知、多体验、多探究,让幼儿感受科学的无处不在,在实践活动开展中,老师们会发现,幼儿生活化的科学活动它贴近幼儿生活,能够引发幼儿的互动,激发探究积极性,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行为,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
关键词:幼儿、科学、生活化、实践
在我园开展课题《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的实践研究》研究一年多以来, 老师们初步探索到,在幼儿园实施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基本路径:“主题活动”开展形式支持科学活动实效开展;助力科学活动开展的多元性、全方位性、延展性。
我园园本教材《探究式主题活动》,支持科学活动生活化的开展,科学活动生活化立足于幼儿生活,追随幼儿身边事物或现象,伴随幼儿不断观察发现、产生问题、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形成一系列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发展性、连贯性、整体性的探究活动。
一、在主题课程引领下的生活化科学活动体现:整体性与灵活性
根据园本化的主题活动,支持幼儿从一个内容开始探究,随着幼儿探究兴趣的延伸、探究行为的深入以及探究经验的积累,科学认知、方法和技能随之提高。比如中班幼开展《与秋共舞》的主题活动,孩子与家长们在秋天收集不同叶子,对叶子“为什么变黄”“为什么会掉落”等产生了好奇,在了解叶子的一生时又产生了许多关于叶子的问题。于是老师抓住幼儿对“叶子”的探索兴趣,与幼儿深入开展了“叶子的秘密”,丰富着幼儿对“植物”及“生命”的认识。在主题探究经验丰满的同时,还开展了亲子社会活动——树叶作品展,基于幼儿需要和教师核心经验引领,主题开展体现灵活性。在探究式主题下,科学活动生活化主题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1.同一事物出现多个问题进行探究的活动,如“镜子的秘密”,镜子为什么会照出东西?镜子是什么东西做的?有哪些不同的镜子?不同地方的镜子都有什么用
2.对事物的变化过程进行连续性探究的活动,如“小蝌蚪变身记”:圆圆黑黑的一出生的宝宝一小蝌蚪的食物一小蝌蚪长出一条腿一小蝌蚪长出一条腿—小蝌蚪长大了一小蝌蚪变青蛙
3.对事物的不同特征展开多角度探究的活动,如“有趣的磁铁”: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不同的磁铁磁力的不同,隔着材料吸引物体,能磁化一些物体,S极N极两两相吸的不同效果。
4.因突发事件而形成的探究活动,如“台风来了”:台风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都怕它,台风从哪里来?
5.为获取某一知识而收集分享探究的活动,如“乌龟的生活习性”“乌龟食性”“乌龟生长繁殖”
在科学生活化活动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已有的最近发展区的科学核心经验,丰富活动内容,跟随幼儿的需要引领活动拓展,从而生成灵活多样的探究活动。
二、在主题课程引领下的生活化科学活动的生成:幼儿需求与教师支持
经常会听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要戴口罩?为什么镜子可以照出东西?为什么衣服晾一晾就干了?为什么脱衣服时有噼啪的声音……我们深刻感受到,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正是与他们生活紧密相连的。
教师需要把握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契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在幼儿主动的探究中支架幼儿科学经验的建构以及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植物角养了几只小乌龟,孩子们对小乌龟很上心,给小乌龟喂食,观看小乌龟在玻璃缸中爬上爬下。这天,有小朋友发现乌龟缸内出现了一片白色的鳞甲,其他小朋友听到后纷纷跑过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这一“乌龟换壳”现象引起孩子们的关注与探究愿望,动物换壳、脱皮等相关活动被激活,“换新衣的小动物”由此拉开序幕。 倾听幼儿之间的对话和讨论、追踪他们的探究行为、探讨幼儿的疑惑来捕捉和发现孩子的兴趣,从而生成主题,是比较常见的主题生成策略。此外,幼儿的原有科学经验也是促进主题生成的重要资源,这时,教师可以“将错就错"“善于用错”“因势利导”。例如,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发射后,大班幼儿非常关注并展开了讨论,关于“蓝色星球”的主题自然而然生成,在飞船、宇宙、星空的探索认知中形成了太空主题。有一天,小露说:“我的宇宙飞船要飞到月亮上去,月亮会发光,很漂亮。”这反映了小露对于月亮本身不发光这一科学知识的错误认知。教师顺势和小露展开讨论、没想到班里其他孩子也兴趣盎然。于是,在原有的主题下,又开展了“月球的秘密”的主题活动。
三、生活化科学活动体现:开放性与多样性
作为探究活动主体的幼儿,面对奥妙的科学世界会产生无比的兴趣。教师尊重幼儿探知的意愿,创设以开放的教育环境,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等多方面,营造温馨、宽松、民主、融洽的探究学习环境,引领幼儿到幼儿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感知科学、体验科学,运用科学。生活化科学活动不仅将幼儿的科学活动与生活实际发生联系,而且与最新科技发展形成呼应,促进幼儿科学素养协调发展。
1.“探索新世界”科技节
每年6月份是我园的“探索新世界”科技节。科技节以教师为引领,每个班级一个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家长的参与热情。我园在一个月的活动中,a.开展“科学绘本漂流会”,幼儿在、趣味阅读中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在师幼、幼幼、亲子阅读中习得有趣的科学知识;b.开展亲子活动,家长与幼儿一起走进生活中的“趣味科学游园”,园内大操场四周各种各样的科学小实验,满足幼儿动手动脑的探索欲望,感受科学的奇妙;c.科学和艺术不可分割,“神奇科学绘画展”让幼儿在奇思妙想中运用科学创作美术作品,如小朋友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构思,如用粗细吸管进行吹画,用树枝制作机器人作品;“科学大比拼”中来自各班师幼、亲子制作的、的科学制作激活幼儿已有科学经验,展示探究成果,为幼儿提供了发现与交流的机会。
2.“科学实践”活动
为了拓展幼儿的视野和丰富幼儿的科学认知,每个月开展主题探究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走出幼儿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断丰富科学教育的内容。比如,《课程故事——与秋共舞、树叶有“画”说》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去感受秋景,在美丽的江滨公园捡拾落叶,清理落叶,巧用树叶进行观察、实验、制作标本等活动,引发幼儿对落叶这一现象的关注与探索,在班级开展“叶子博物馆”主题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布置了《与秋共舞、树叶有“画”说》班级墙面,体现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家园共育的一体化的教育。
3.“我是小小发明家”
通过开展周末亲子小实验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科学实验中,将生活化科学活动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幼儿发现在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能力,培养幼儿运用科学经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此,家长在引导幼儿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参与到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把科学知识经验转化为小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在生活化科学活动开展中,支持幼儿的想象、设计与发明,和幼儿一起体验科学创造的乐趣。体现家园互动、幼儿与身边的事物互动。
科学活动生活化实践研究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历程。它“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是生活化科学活动的理念,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索与反思过程。“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幼儿”和“求真、求善、求美”是我们的价值取向。在课题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幼儿收获着科学知识与经验,形成了受益终身的探究能力、学习品质和创造热情。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 《幼儿科学探究关键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