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淼霞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教育局城西教育指导中心,广东省广州市510900
摘要: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形式,在幼儿园活动中,游戏材料是开展各项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最近发展区,选择分层次、与课程主题相结合的材料递进性投放。通过有效投放“娃娃家”材料,提高幼儿语言表达、与人协作能力,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本文从明确“娃娃家”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选择适宜、充足分层、真实递进的游戏材料,依托材料进行适当指导等有效投放策略,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关键词:娃娃家;投放材料;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经常组织开展游戏活动,需要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幼儿生活经验以及最近发展组织开展合适的游戏活动。在幼儿刚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期间,由于幼儿对于新的环境不适应,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娃娃家”游戏活动。“娃娃家”游戏是幼儿模仿成人活动的一种角色游戏区域,在模拟“家庭”逼真的区域环境中,幼儿角色扮演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宝宝”等角色,孩子们在玩“娃娃家”游戏中获得相关生活经验,更好认识身边周围的人群,促进幼儿社会性、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组织“娃娃家”游戏活动时,结合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活动兴趣,确定活动主题,扩大“娃娃家”的空间,投放合适的材料,比如家庭成员的布偶、温馨一家相关绘本、宝宝幼儿园游戏生活图片、手指布偶等,更好开展活动。
一、“娃娃家”游戏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在“娃娃家”区域游戏中,游戏环境的创设需重现幼儿熟悉的真实生活,合理投放各种游戏材料以及相关道具,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加深幼儿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更好适应新的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也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我,促进幼儿成长[1]。
在这项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被新奇和有趣的环境吸引,在充满“家”的元素中参与各项活动,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在“娃娃家”的游戏区域里,幼儿通过和材料互动学习生活技能,积累生活经验,例如学着父母的样子给宝宝穿衣、洗澡、喂饭等。在扮演家庭成员角色时需要与同伴交往,学会谦让、礼貌待人、友好相处,建立一种和谐与亲密的关系,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有效投放“娃娃家”材料的策略
(一)选择适宜游戏材料投放
教师从幼儿的年龄大小和认知能力是否相适宜等方面选择游戏材料,”娃娃家”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不仅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还影响着游戏活动的成效。幼儿在“娃娃家”的游戏中虽然模仿的是身边的成人,但投放的材料时应当符合幼儿年龄的操作水平、难度适宜,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例如,在“娃娃家”区域,教师可以投放洋娃娃、小枕头、小沙发、小桌子等材料,还可以选择一些儿童碗勺、模拟燃气灶、奶瓶等器具,将这些材料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营造“家庭”环境氛围,让幼儿找到家一样的感觉。在此影响下,“娃娃家”的材料可以吸引幼儿观察、思考与操作,试着摆弄相关的材料,从而产生对于这类游戏的兴趣。教师给予适宜帮助和恰当指导,引导幼儿参与到“娃娃家”的游戏当中,让孩子获得生活经验。
(二)投放充足分层游戏材料
根据日常的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些小班幼儿有很强的物权意识,独占心很强,没有与多名同伴交往的经验,缺乏分享意识等,在游戏中常常抢夺玩具或者其他的器具。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之前需要明确孩子人数,,根据具体数量选择对应的游戏材料,需考虑投放“娃娃家”材料时数量是否充足,是否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在投放游戏材料时,还需要分层游戏材料进行投放,指导幼儿循序渐进地感知事物。
例如,对于一些小物件的“娃娃家”游戏材料,比如小碗、勺子等餐具,应当尽可能多投放,最好是满足人手一个,或者结合“少量多类”的原则,选用更多种类的“娃娃家”游戏材料,这样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类材料。“娃娃家”游戏材料还需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体现分层性,对于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的幼儿,投放简单的材料,比如幼儿绘本、布娃娃等;对于认知能力一般的幼儿,投放一般的“家庭”小器具,比如儿童版的锅碗瓢盆等;对于认知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则可以投放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扮演“爸爸”“妈妈”,模拟照顾其他人。
(三)投放真实递进游戏材料
为更好创设逼真的“娃娃家”情境,教师在选用和投放材料时,尽量选择幼儿熟悉的材料,便于幼儿联想想爸爸妈妈做事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更好开展游戏活动。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幼儿认知发展阶段,选择投放递进游戏材料,每到一个阶段投放不同的材料[3]。
例如,在营造自然而温馨的真实家庭环境时,可以选用真实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西红柿、黄瓜、苹果、香蕉、油菜等,创设厨房环境选用仿真的迷你小沙发、小煤气灶和小餐具等。当幼儿熟悉基本的“娃娃家”环境后,再投放新的游戏材料,比如投放一些仿真的辅食、小菜、点心和面食等,指导幼儿“做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为幼儿提供围裙和奶瓶等材料,让幼儿模仿妈妈围上围裙做饭,拿起奶瓶和勺子等为娃娃喂食的生活情境,幼儿通过对游戏材料进行探索和操作,练习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生活中良好习惯,提升自理能力,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四)依托材料进行适当指导
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为让幼儿可以更加积极、更为高效地参与游戏活动,教师还需要依托材料进行适当指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会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通过有效指导,可以让幼儿知道如何正确地操作,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发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更好感知生活。
例如,在“娃娃家”的墙壁上,教师可以张贴一些生活化的图片,比如“我能照顾小娃娃”“我为家庭做饭饭”“我会整理衣物”等,还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小技巧、整理个人内务的幼儿绘本,让幼儿通过阅读学习相关操作。教师还可以手把手地进行指导,比如在遇到:“衣服脏了”的情境时,可以指导幼儿洗衣服的姿势,让幼儿有模有样地搓洗衣服,体会妈妈洗衣服时的辛苦。
结语
在“娃娃家”区域活动中,通过选择适宜的、充足分层的、真实递进的游戏材料,更好组织开展相关游戏活动,依托材料进行适当指导,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让幼儿提高生活技能,积累生活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2002:93
[2]周新宇. 让娃娃家不再"娃娃"家——中班娃娃家材料投放的研究[J]. 好家长, 2018(50):110.
[3]竺明月. 小班娃娃家投放适宜性游戏材料的研究[J]. 中外交流, 2017(15):105.
[4]何含姣. 小班"娃娃家"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