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卫敬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明德小学 山东省滨州市 256655
摘要: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一直是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为语文教材提供了思路,促进语文教材在民族发展中能保证独立性,在语文教材中构建传统文化,需要提炼并精简。语文教材构建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利用语文教材针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编排,促进传统文化良好的传承。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对提炼传统文化,从传统汉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多个角度,结合学生与课本,覆盖传统文化的汉字、文章、课外拓展等各个方面。建立传统文化具备互补、丰富、多样性等特点,给学习相关文化的人提供良好的参考,不过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像内容单薄,需要进一步丰富;编排比较随意,缺乏严谨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比较深奥的,有着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么怎样使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转变为教学领域学者的研究课题是个难关。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秉承着批判的精神,吸取传统文化可取的内容,舍弃具备争议的地方,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小学生开始着手,小学阶段是比较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正是培养认知与能力的关键时期,可以普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小学生的年龄处于智力与思想启蒙的最佳阶段,给小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推动传统文化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流传下去,保证对国内学生的文化滋养。
一、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的渊源
1.古代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
古代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把国内的语文教材分为多个类别,像经学教材、文选教材、蒙学教材等都是古代语文教材中的主体内容。古代语文教材包含了传统的文化构建,主要以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为主。就目前的教学眼光来看古代的启蒙教育教材,在传统文化的构建上有明显的不足,就是与小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不符。
2.近代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
五四运动就是抵制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运动,鼓励白话文的使用,自此之后传统文化不再是语文教材注重的核心内容,而反封建反腐败的新文化成为当时新的潮流,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只是这个过程对传统文化是否定、不认可的,这是对传统文化的重大错误认知。发展到了二三十年代,由于中国民族的危机不断深化,给语文教育领域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那么当时传统文化就成为唤醒民族意识的关键文化之一。当时的语文教育正纠结于读经与经典文化的训练中,之后提出经典文化教育和读经、复古等是有很大区别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的界定,进一步去完善传统文化,不过与古代的语文教材相比,近代的语文教材结合了小学生的成长与个性差异,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下保证其合理性,只是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内容强调的深度是与中学不能相比的。
3.现代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
语文教育领域对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尝试与探索,把语文教育进行了汉语和文学的分类,而传统文化在文学中所占的比例是较高的;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重创后,导致传统文化在这个阶段饱受了沧桑,发展到了十三届人大会议之后,语文教学才有了新的复苏趋势,逐渐向着繁荣发展,继而传承传统文化,给各个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构建了传统文化。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合理建构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科学验证人类的最佳记忆的时间是在儿童期间,小学生通过翻阅语文教材,对其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经过大脑对信息进行传输,很容易对这些信息留下深刻的印记,给儿童奠定学习基础。例如,知名伟人朱自清、鲁迅等,就是因为在儿时经常阅读大量的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其后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了一定的文学功底。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都是建立在语文的古诗词、文言文、小说等内容里的,基本都是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
所以说人类记忆的最佳时期是就是小学生阶段,这个期间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促进小学生学习,领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其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拓展其在文学、舞蹈、绘画等多方面的良好发展。
2.符合语文教育规律
语文教育是一项比较独特的学科,主要的特点在于语文的民族文化,语文的本职是对民族文化的教学,也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形式。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发展的最好阶段,这个时期把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普及给小学生,让小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继而明白民族文化的寓意,向小学生渗透爱国的情怀,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小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与尊重,增强对民族的荣誉感,这样看来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定与制度的。
3.是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操的必要手段
朱熹提出“古者小学应爱亲、敬长,以修身、齐家、治国为本,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古人已经意识到需要培养儿童的道德,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在教导人们怎样与人处事,并保证高尚的道德,在语文的古诗词、经典传说、经典故事等文章中渗透尊师重道、勤劳爱学等体现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针对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可以凸显道德、品格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与高尚的情操。
三、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建构的思考
1.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建构的不足
(1)内容单一
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很多种,内容比较丰富,数量满足传统文化种类的需求,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只是有些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侧重点差距明显。例如,古诗多是根据自然环境描述的,基于对自然抒发的感情,可以促进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语文的教材也可以考虑自然主体的教学内容,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因此结合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建立高层次的精神面貌。
(2)编排不严谨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些有争议的地方。例如,五年级下册中有融合古典名著的传统文化,把改编的文本融进了精读的文章,来自原著的文本放置了略读的文章,这样的安排是否矛盾;还有六年级下册中有十来首古诗词,小学生可以吸收吗?这是目前语文教材中融入传统文化急需思考的地方。
2.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建构的对策
(1)择优构建
探究传统文化需要择优舍劣,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自身辨别优劣的能力有限,那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比较辉煌的成分,才可以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传承历史文化并滋润生命的精华。
(2)科学构建
从古至今纵观语文教材的发展过程,人们对教材的编选逐渐合理、科学化发展,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更是倡导了民主的理念。因为儿童阶段在语文学习中是最佳的学习时期,那么在渗入语文传统文化时要保证其科学性,要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数量、篇幅等,看是否具备层层递进的关系,整体的文章是否具备合理性,既要保证内容的丰富多彩,还要保证文章主题、顺序的严谨、清晰,还得结合儿童成长的身心发展、个性差异、理解能力与智力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
结论
不论是什么民族如果没有专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发展就没有了任何的依据与动力基础,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作为华夏儿女的重要职责,更是中华民族人民的使命。那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传统文化,就是一项重大的举措,可以推动语文在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桂英.例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J].天津教育,2021(09):118-119.
[2]周仕德,蔡锦怡.小学语文教材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样态及反思[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3(01):91-99.
[3]肖芹.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德育策略[J].吉林教育,2020(3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