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段阅读素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朱红花
[导读] 要想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就要从小抓起,低年级阅读教学是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打好基础的关键
        朱红花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中心学校  
        【摘要】要想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就要从小抓起,低年级阅读教学是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打好基础的关键,在教学时,老师应以学生为本,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生动活泼的阅读中,孩子们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活动,才能从中学会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发展阅读个性,使阅读素养根植心田。
【关键词】兴趣; 指导; 阅读素养; 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老师和学生就像刚学会开车的新手,人和车要逐渐磨合,开车的技法和上路的状况要相互适应,相得益彰。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好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阅读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阅读兴趣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课外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儿童阅读往往以兴趣为中心,教师的引导要围绕这个中心关照儿童的内心世界和阅读视野,真正从儿童的角度引导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深层探究的欲望,以促使他们更广阔地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应该从“阅读——交流——指导——提高——更广阔地阅读”进行。可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共同促进孩子阅读的兴趣。正如课堂的阅读能为孩子打开阅读之门,教学中,最简单的预习,就是孩子的第一次阅读,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给孩子反复阅读,通过课文录音、教师示范、情境阅读、关键句子朗读等形式,让他们沉浸在阅读中;课外阅读能让孩子欣赏到精彩纷呈的知识殿堂,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购买课外书的没有多少,但是电视却是家家都有,笔者经常引导他们,课外阅读并不是真正的要读书,我们可以从电视中“读”,如少儿频道里的“智慧树栏目”,孩子看了后来到学校可以讲给自己的小伙伴,每天一个小故事,二十多个孩子就有二十多个故事,孩子的兴趣来了,表达能力提高了,知识更丰富了。老师的引导能为孩子指引阅读的方向,我们都知道,孩子最听老师的话,只要老师给予孩子健康、正确的引导,给他们推荐一些有趣、有益的书目,孩子们自自然然地就会走在阅读的“道路”上了。家长的配合可以给孩子加油鼓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校配合,孩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有阅读相伴,阅读素养也就在慢慢形成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做任何事都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刚认识了拼音可以独立阅读时,阅读兴趣很浓,总想着一下子把所有的故事都读完。如何能让孩子把常见的“三分钟热度”持续下去,是低年级语文老师们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阅读指导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要注重读悟结合。虽然低年级的孩子不怎么会“悟”,实际上,他们在阅读中,能够读出感情,这也就是“悟”的表现了,没有“悟出来”,又怎么会读出感情呢?“悟”的另一个方式就是表达,同样,低年级的孩子表达能力还有欠缺,还不能清晰地表述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时,读书是个很好地表达方法,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既促进了孩子阅读水平的提高,又减轻了孩子“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的愁苦。课文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得出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于学生,是“导”而不是“牵”,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奇”字的含义,接着想象黄山的石头“奇”在哪儿?在教学《晚上的太阳》一课中,笔者先以课题质疑:晚上真的会有太阳吗?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从而萌发学的欲望,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 ,悟出本课的学习目的及得到的启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分析,以达到思有所悟,学有所得。
        教师对学生的“导”,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即引导、指导、诱导,使学生读的目的性更强、更科学、更有效,真正达到“以读为本”。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钻研教材,整体把握。这样一来,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便一下子清晰起来;二是在抓整体、抓联系的基础上抓突破。操作方法主要有:扣眼、点穴、牵藤,并依此设计阅读教学的整体框架。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闪光的金子》《会走路的树》等 。
        针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可以把启发式贯穿到读中去,以读促思,以读促论,以读促悟,以读促写,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读、析、论、思、悟的“五部曲”的阅读模式。
        三、训练阅读素养的方法
        由于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有限,如果出现大量的文字,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显得极其艰难,往往缺乏兴趣,而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低年级孩子喜欢图画的特点,阅读训练可以从读图画书开始,即现阶段比较热门的儿童绘本读物。众所周知,绘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以文字为主导型,以绘画为主导型,图文统一型。无论是哪一类型的绘本读物,图画在叙事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图画中的线条、色彩都会带来文字所不能代替的感受。在教学中,我结合“班班有个图书角”这一有利平台,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绘本读一读,给同伴讲一讲等形式,引导孩子欣赏图画,观察图画上人物的表情动作;通过观察图画的细节,看懂图画上有些什么,想象里面的人物可能在想什么、做什么,观察周围的场景进一步想象将要发生什么,会有怎样的结局。这样的阅读形式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等。
        小学生很喜欢新奇,也富于想象,更愿意有机会参与,因此阅读后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促使他们思考,从而进行更深层的阅读。低年级的孩子虽然生活经验比较少,但他们对故事本身具有天然的敏感力,尤其是对图画中表现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在阅读后,教师要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孩子们交流读后感受。除此之外,还可以试着引导他们写写阅读感受,可能只是一两句话,但是可以表达出他们的阅读感受,并且有利于养成他们思考和动笔的习惯,这就是阅读的一个提高,阅读素养的一个形成。
        四、阅读能力培养
        通过阅读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技能,这就是阅读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这种技能存在着差异,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帮助和学习,就能相对地平衡这种差异,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阅读素养的一个有效体现。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培养哪些阅读能力呢?
        笔者曾在一本书中看到:“阅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基础阅读;第二层,检视阅读;第三层,分析阅读;第四层,主题阅读。”而低年级的孩子就属于第一层——基础阅读,这也是学习阅读的起始阶段。在这一层里,就要求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能力,如:听说能力、表达能力、展示能力(可以绘画、表演展示)等。在阅读能力培养中,第一层做为主要的进行,还要注意穿插其它几层,只有把不同的阅读形式运用到教学中,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如: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竞赛式读、配乐朗读、范读、领读等。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差异,所表现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比如:阅读能力好的孩子多数对阅读有着浓厚兴趣,乐于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声音比别人要大,感情也更丰富,回答问题很积极,这样的孩子就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喜欢,而他们的自信也会越来越大;而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常常说他们讨厌读书,觉得没意思,不愿张口阅读,不愿回答问题,长此以往,阅读能力不仅不会提高,还会影响孩子自身的表达能力及语文素养能力。可见对阅读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孩子们阅读能力的发展。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如何培养的呢?低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把图画与文字结合起来,既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又达到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量很有限,如果仅靠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他们是学不到多少的,更何况说是积累知识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每一篇课文当做一个动听的故事来读,投入进去想象、表演、感悟等,
这样,既加强了教学效果,又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的知识。
        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素养,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阅读素养不断在说中强化、练中强化、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低年级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能为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还增进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水平,更能直接地促进孩子的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素养,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把生活当作阅读的大教材,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生活运用于语言文字,这样,才能开辟语言积累的新天地,才能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迈出更高的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0,7.
【3】张庆.提倡诵读[J].小学语文教师,2001,4.
【4】金伟.最高效的学习方法[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