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数学语言之火,燎灵动课堂之原——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陈舒舒
[导读]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有要求: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陈舒舒
        义乌市北苑小学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有要求: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经过本人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听、说”的习惯,点燃星星之火
1.让学生学会倾听。
        听别人说话,稍纵即逝,要很快听懂对方的话语并快速作出反应并非易事,所以倾听也是一种能力。教师要创设倾听情境,规范学生的倾听行为,提高倾听技能。如:自始至终保持心无旁骛的倾听姿态,细心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发言;边听边思考,发现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或者一些存在错误的地方;把握住话语的主次、条理,筛选信息,客观全面地分析等。当孩子们能够沉静地坐下来,目光清澄地注视着对方,微微前倾自己的身姿,那么孩子们就能听到心与心的碰撞的清脆音响,美妙动听。
2.让学生敢说、想说。
        我们不只要培养其学会倾听,还要培养学生敢说、想说的习惯。本人回顾近几年听过的课和自身的课堂发现,在课堂中,老师都会应不放心学生往往成为“话唠”,主导作用非常凸显,急于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也只是让少数几个“优等生”回答,使多数学生成为陪客,长此以往,多数人得不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差。
        在课堂教学的舞台上,学生是“演员”,教师做“导演”;在语言的运动场上,学生是“运动员”,教师当“教练员”。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创造语言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培养因素,重视教材的“想”和“怎么想”,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为了增加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想说、爱说、会说,我选用了多种方式,如自己复述、同桌互讲、小组讨论等,以形成同学之间的横向信息交流与师生之间纵向信息交流的纵横交错的语言信息网。我们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脑、动口、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规范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绽放美丽火花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其实对学生进行规范数学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只有通过规范的语言表述的训练,学生才能做到善想善说。
        1.以教师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能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例如“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14倍”,“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和“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混为一谈等等,这些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无意或随意中犯下的,这样有失传知的准确性,不利学生思维训练,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做到了以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理解,因此备课时一定要读透教材。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讲解。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形成。
        2.引导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完整。
        语言表达的完整就是思维的完整, 但由于年龄的限制, 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能表达完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意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严格要求用完整话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分一分(二)的教学中,教师问:“有15只蝴蝶,其中白蝴蝶有7只,占全部蝴蝶的几分之几?”多数学生会回答:“十五分之七”。虽然没有错误, 但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一种表达惰性, 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这一回答,我们应当及时反问:“谁占谁的几分之几?”这就是对学生说完整话的一次极好的练习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清晰地感知分数意义。
        3.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着重点训练。
(1)复述计算过程,算理表述要有条有理。在计算课中,计算教学的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分数乘分数的乘法 3/4×1/4时,引导学生利用纸张折一折并交流后反馈各自的想法:先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三份涂色,表示3/4,再把3/4这一部分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重叠的部分就是3/4的1/4,也就是整张纸的3/16。接着通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练习反馈时,我会让学生口述计算的具体过程。学生通过这样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前后连贯地叙述计算的算理和过程,逐渐达到运算技能的自动化阶段,不仅使他们获得运算的速度和较高的正确率,而且充分运用语言表达准确的表述自己的思维,优化了自己的思维程序,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2)口述操作或推导过程要连续完整。公式、法则等的教学,要展开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提供大量所需的感性材料,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首先我会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剪,怎样拼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让学生根据下面问题依次交流:①割补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怎样?②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③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连续完整的语言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得透彻,记得也牢。
(3)解题思路表述要简明精炼。例如:四年级一道应用题:“张庄要修7000米长的水渠,已经修5天,每天修600米,还差多少米没有修完”。让学生表述:要修的米数减去已修的米数,就是没有修的米数。用每天修的600米乘以已经修了的5天,就可以求出已经修了600×5 =3000米,用要修的7000米减去已修的3000米,就求出了还差7000–3000 = 4000 米没修完。
        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口才好的根源在于脑子好。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能重视用准确、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达物质活动和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完整地说数学,学会从说中理解题目,提高学生思维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式能力,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地探索,加强数学语言的理解、运用的训练,那么就一定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