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汉杂居地区小学一年级新型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陈庆龙
[导读]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在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陈庆龙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城厢小学
        摘要:家庭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在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实际上,家庭教育与孩子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等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强家校共育,以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本文立足彝汉杂居地区,面向小学一年级,探究了新型家校共育的策略,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杂居地区;
        “彝汉杂居”指彝族和汉族为主夹杂着其他的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彝汉杂居地区的家长已认识到现代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都愿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教育和管理好子女。按理说,彝汉杂居地区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成绩应得到更大的提高。但是,一线教师却普遍感受到,学生越来越不好教,成绩提高幅度不大,阅读能力较弱,学生自主动手动脑能力不强,行为习惯较差,心理问题突出,缺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步越来越明显,学校教育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对对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过系统的培训,导致很多教师教育意识薄弱,教育方法落后。凡事需要开个好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家校共育步入正轨,实现同步。
        一、加强对家长的系统培训,提高家长素养
        生命的力量,在合作中酝酿、生长;生命的伟大,在合作中绽放光彩。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专业知识,也离不开家长的科学引导,最好的教学是家庭和学校的相辅相成,孩子不仅需要老师专业知识的教导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科学引导,一直以来,家庭教育在彝汉杂居地区中是被忽略的一部分,但只有家校合作,才能促成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过,彝汉杂居地区的家长明显在文化水平上要低一些。为此,我们需要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培训,从而提高家长的素养,使家校共育得到有效的保障。彝汉杂居地区一年级新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差、心理问题突出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和家庭因素有关。很多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家庭中孕育的,而很多心理问题也和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培训,在培训中,我们要告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实操,要确保家长了解如何避免一些错误的雷区。培训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于一年级新生身上的一些问题培训,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知识。每一次培训会都应该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像“行为习惯养成”“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家庭的幸福教育”等,通过这些培训,使一年级家长对家庭教育形成系统的认知,确保家校共育的实施。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这本书,该书以促进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家长们关注度较高的一些共性问题入手,通过情境案例和科学分析,提供了一系列可供操作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二、借助多种手段,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为解决彝汉杂居地区家长对家庭教育普遍不够重视的问题,学校应建立“家庭—学校”教育网络,加强家校交流沟通;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组织构建“家长学堂”来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学校应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来帮助家长实现终身学习。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在学校举办“家长学堂”系列讲座,请专业的家庭教育专家或者对教育颇有心得的家长代表定期向家长们宣传、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和技巧;提醒家长们在教育子女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这样,家长便能跟孩子们一起成长,最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二,学校向家长开放。受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彝汉杂居地区学生的家长们普遍忙于工作和家务,对家庭教育知之甚少。在学校向家长开放后,家长能够在和教师以及其他家长等的交流中,有效了解到自己孩子的教育情况,学习到有效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式,并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家校合作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抱团成长、互相学习的机会。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
        当前,彝汉杂居地区的家长已认识到现代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都愿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教育和管理好子女。为此,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将家长的时间和精力能够真正放到孩子身上来,通过有趣的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一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学生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通过组织“校园开放”活动,让家长来到校园中,既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家校双方的互相了解。在入学前期,家长带着孩子进行游园,校方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校的教师带领孩子开展一些小游戏,学校领导则可以像家长宣讲一些教育理念。在入学后,家长也可以到学校中进行旁听、游园,了解孩子在学习的学习状况等。
        总而言之,彝汉杂居地区小学一年级学生面临很多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以上几种策略切实考虑了彝汉杂居地区的实际情况,相信能够对家校共育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宝兰.家校共融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新校园旬刊,2015(03):155-168.
[2]解峰,昝恩东.信息技术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5):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