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
西北师范大学 730000
【摘要】自卡夫卡的作品介绍、译介到中国以来,其作品中反常规的描写、怪谬吸引了一批中国作家,同样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本文以余华为例,探讨卡夫卡对于余华创作艺术特征的影响,从创作思想和叙事模式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一方面。余华虽受到了卡夫卡的影响改变了其创作风格,但是两者的寓言系统则是有明显不同,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余华在接受卡夫卡作品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叛逆,以及两者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 卡夫卡;余华;比较研究
1.引言
弗兰茨·卡夫卡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一个充满想象的奇妙世界,他善用荒诞、象征、变形的手法,不仅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同样对存在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诗歌、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乃至“新小说”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卡夫卡的作品是文学史上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因为其极大的包容性和深刻性掀起了世界各地研究卡夫卡的热潮,在我国新时期文坛上也出现了卡夫卡热潮。他本人不光对中国文化怀有浓厚兴趣,因此有中国题材的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同样对我国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有学者认为在新时期小说中,“几乎所有描写变形、怪谬、反常规、超日常经验的小说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卡夫卡有关”(吴亮,1986)。受他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包括宗璞、余华、格非、马原、残雪、蒋子丹等。如果说宗璞借鉴了卡夫卡的现代派技巧,残雪对卡夫卡的接受更多的是基于天性的契合,基于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亲合性,而对于余华而言,则是解放了他的思想。余华曾毫不讳言卡夫卡对他的启发:“在我的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余华,1994),因此本文以余华为例,探讨卡夫卡作品对余华创作的影响,以及余华在接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的叛逆,探讨两者创作的异同。
2.卡夫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我国大陆文学界对卡夫卡作品的非正式翻译出版早在60年代就有,但是论及卡夫卡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当代,1979年之后。他的部分作品,如《变形记》在60年代就已介绍到中国,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他那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和人生体验一时难以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姜智芹,2001)。而后随着大量外国作品的译介,许多中国作家被卡夫卡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吸引,关注到了其作品中所表现的荒诞、异化、孤独、隔膜等主题,以及他表现这些主题的荒诞、变形、象征手法,而后大受启发,从而开始接受传播卡夫卡的作品。
我国对于卡夫卡的译介和接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9年-1988年,是卡夫卡作品译介的初始阶段。1979年《世界文学》刊登的署名丁方、施文的文章是国内第一篇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评介卡夫卡的文章,同期刊登的还有李文俊翻译的卡夫卡短篇小说《变形记》。这是“卡夫卡”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正式刊物上,标志着卡夫卡译介工作在中国的开始。
第二阶段为1989年-1998年,在此阶段,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有许多非外语专业研究者的加入,这些人在各类文学期刊上陆续发表了不少卡夫卡研究论文,为卡夫卡在中国的接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阶段,随着卡夫卡及其作品在文学评论界和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探讨的同时,卡夫卡在我国个别新一代作家的身上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主要有宗璞、余华、残雪等人。
第三阶段则是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对卡夫卡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深、更广的发展阶段,此阶段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多样的阐释,从之前较为单一的研究视角出发,到对卡夫卡的作品在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层面上进行剖析。
3.卡夫卡对余华艺术特征的影响
对余华影响较为深刻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川端康成,在余华开始创作的最初三年里,是川端康成给了他最大的启发,让他写了许多温情、优雅而又感伤的东西;第二个则是卡夫卡,对余华来说,卡夫卡启发了他对精神真实的美学追求,同样还解放了他的思想。对卡夫卡的最初阅读使余华的文学观念和想象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他说道:“1986年,我读到了卡夫卡,卡夫卡在叙述形式上的随心所欲把我吓了一跳… …在卡夫卡这里,我发现自由的叙述可以使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余华,2004)。因此从创作思想和叙事模式两个方面来剖析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3.1 创作思想的影响
余华在1986年春天第一次读到《卡夫卡小说》的时候,从那时起就把卡夫卡当成创作上的老师。余华的第一个老师是川端康成,他从川端康成那里学到的是细致的描写和情感细腻的表达,而后接触到卡夫卡,其在叙述形式上的自由,让余华认识到,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在卡夫卡的影响下,余华对于“真实”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在卡夫卡的影响下写的一批作品,是他对“真实”概念的重新认识。是卡夫卡文学的想象性和梦幻性特点让余华反思文学的“真实性”,确立了自己反常规的文学思维,这种思维引发了他对现实真实性问题的重新思考,由对生活常识的怀疑,到对它的否定与批判,并最终建构起自己精神真实的艺术世界。
这一批作品是《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
3.2 叙事模式的影响
卡夫卡常常在创作中把现实和幻想、合理和荒谬、真实和假设拼凑在一起写,由此构筑了他独有的寓言世界,他借用自己独特的寓言系统,用这种“虚伪的形式”,试图展示荒诞的世界;而余华创作早期也在卡夫卡的影响下用自己的寓言系统描绘内心真实。
卡夫卡小说最突出的叙述特点是真实与虚构复合,具体而言便是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孙彩霞,2006)。他总是以最平淡的语言叙述着与逻辑和常理相悖的事件,而这事件又发生在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的环境和心理框架中,因而其作品表现出的审美趋向常常是悖谬与情理共存、虚构与真实交织。而余华也正是借鉴了这一独到之处,由此所作的《西北呼啸的中午》正是借鉴卡夫卡《乡村医生》的尝试之作。
4.余华对卡夫卡的接受与超越
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是丰富而直接的。余华借鉴了卡夫卡的寓言系统,选择了这种背离传统写实标准,脱离日常经验和逻辑的围困,将目光投射到事物的背后,从大众化通识的概念走向个体独一无二的体会(方爱武,2006),然而两者却展示了“迥异”的真实世界。
小说寓言化是卡夫卡用以表达自身,从而展现世界的重要方式。在当时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寓言化的总体走向下,卡夫卡在他的作品中所营造的寓言世界开放性极强,其内容指向外部世界的各个方面。但卡夫卡寓言式的作品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由于不明确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卡夫卡作品所体现的历史范畴相当宽广。可以说,卡夫卡的创作,既直指真实的存在,又向无限的空间延伸,而这种创作精神及形式正式余华所向往追寻的。
因此余华在卡夫卡的启示下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来创作。所谓的”虚伪“是针对人们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言,也即脱离日常经验的掩埋采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表达形式,这种表达方式直指“真实”。余华为了更接近他想要表达的真实做了各种努力,“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
余华的早期作品,如《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等,都初具了卡夫卡的语言风格,此时的余华多借用一些现实性较强的叙事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某种形而上的思考。但是从1988年的《世事如烟》开始,余华在追求作品的寓言风格方面比卡夫卡似乎要走得更远、更彻底。
卡夫卡的寓言中,无论他运用了多少离奇古怪的情节,他都能通过严密、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冷静客观、逼真可信的事实描述,这是卡夫卡与余华在运用寓言系统表达荒诞世界时的最大不同,卡夫卡的荒诞是“真实”的荒诞,卡夫卡式的寓言化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言说。相对于卡夫卡,余华更热衷于使用隐晦的寓意、符号编码等来创造一个完全阻隔认知的既陌生且抽象的世界,而这世界也因而更接近于想象与感觉,甚至是幻觉。
5.结语
自卡夫卡的作品介绍 到中国以来,便对许多中国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甚至在莫言的作品中也能窥到些许端倪。卡夫卡最初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和启示最初是他笔下的艺术世界,那是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随后中国作家很快便被卡夫卡独特的创作观念和写作手法所吸引。有的作家借鉴了其技巧,有的作家欣赏其诡诞,而对于余华,则是启发了他对精神真实的美学追求。
卡夫卡追求本质真实的美学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余华对精神真实的美学探索,但追求现实生活的本质真实和追求精神的真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在内涵上有着不可抹煞的区别,而这正是余华对于卡夫卡的接受与超越。卡夫卡有其独特的寓言系统,用这种“虚伪的形式”,试图展示荒诞的世界;而余华创作早期也在卡夫卡的影响下用自己的寓言系统描绘内心真实,他们表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真实世界”。
综上,卡夫卡引领了余华的创作,给了余华启示,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他们的创作同中有异,面对现实世界,卡夫卡是一个迷恋孤独的形而下的战斗者,而余华则是一个迷恋形式的形而上的启蒙者。
参考文献
[1]方爱武. 生存与死亡的寓言诉指——余华与卡夫卡比较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06(3): 156-162.
[2]姜智芹. 影响与接受——卡夫卡之于中国新时期作家[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1(4): 68-72.
[3]姜智芹. 卡夫卡与中国[J]. 山东外语教学. 2007(3): 94-100.
[4]孙彩霞. 余华《系北风呼啸的中午》与卡夫卡《乡村医生》的比较研究[J]. 中州大学学报. 2006(1): 80-83.
[5]王一然. 重读卡夫卡——兼论宗璞、余华对其接受和发展[D]. 上海交通大学,2013.
[6]吴亮, 程徳培. 当代小说:一次探险的新浪潮[A]. 吴亮, 程徳培. 探索小说集[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7]余华. 《余华作品集》第二卷[M]. 北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8]余华. 我的写作经历[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9]赵山奎. “文学之外”的拯救:余华与卡夫卡的文学缘[J]. 当代文坛. 2010(12): 59-64.
[10]曾艳兵. 卡夫卡对当打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启示[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80-87.
[11]张莉. 卡夫卡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 苏州大学, 2006.
作者简介:王菁(1994-),女,汉族,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