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张琨伟
[导读] 本文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精神世界产生新要求的社会条件下出发,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个人主义现象与反映出的问题
        张琨伟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摘要:本文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精神世界产生新要求的社会条件下出发,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个人主义现象与反映出的问题,基于大学生自身特殊性与个人主义的内涵与发展的相关概述,利用文献研究法、功能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在物质经济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两个方面的个人主义行为的表现,通过分析来自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原因,明确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个人主义现象的危害,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反思与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思想文化核心价值观,在西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个人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对我国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在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大学生作为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期的主体,极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因而在当代社会中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行为的现象分析与思考,将有利于正确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有着更本质的把握,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个人主义的内涵与发展的相关概述
        个人主义是具有多重方面定义的社会学名词,也是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不断发展的一个哲学名词。从政治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个人主义坚持的是个人利益作为人类活动的衡量标准与活动目的的这一态度,强调了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自由与民主追求的正确性与必要性,更强调了独立的个人对于社会整体的作用,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促进性和推动力。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的思想,追其本源可以发现个人主义发展成熟于西方工业革命、西方文化繁荣和思想解放以及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物质的优化从而导致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所认知的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更体现了对于集体甚至是国家机器的利益与社会个人利益相冲突的过程中,个人主义更倾向于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1](P.18-22),对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权和法制的要求,体现出了自由的人和社会中的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在了解个人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醒的把握自己的立场是,始终明确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这种立场并不是通过“个人本位”的观念下实现的,而是需要个人与集体的统一来实现。个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两者是区别又联系的,个人主义是夸大强调了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的重要性以及对于集体的影响,而与之区别的集体主义又忽略了个人作用强调了集体的作用,因此在我们正确认识个人主义的过程中,正确的把握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一个衡量原则。个人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渗透性和侵蚀性对于当代人的社会实践和价值原则具有很严重的影响,同样的,个人主义的泛滥又会引发并加剧社会中偏激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追求所谓的“自由平等”的个人权利高于一切的社会风气,对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的价值尺度和道德标准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2.个人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行为表现与原因分析
        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个人主义表现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从经济、文化、家庭、社会等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通过物质经济和精神文化两个宏观层面加以阐述,以正确把握大学生个人主义的本质以及对于当代社会和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其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有利于通过现象分析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的本质与症结并及时纠偏。
        2.1个人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行为表现
        2.1.1在物质经济层面上的“利益至上”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在对物质追求的过程中表现出个人利益至上的过度倾向。例如,在学业过程中,过分追求奖学金和一些荣誉的获得,不是将汲取专业知识放在学生本质追求的首位;在校园生活中,对个人既得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不是服务同学而是丰富个人工作简历。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把“利己”二字作为一切经济行为的根本准则,一切都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动机,其中表现得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经济和物质上的追求。个人主义更多的强调的是广泛意义上的物质经济,强调个人的财产不可侵犯,也强调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对于个人的追求要远比其他主义来的更深刻和超现实,是对纯粹的个人主观意愿的遵循和坚持,强调了人的绝对至上和绝对的自由独立。它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传统的消费观念,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收入和个人的精神的满足和人格的健全与平等。这就导致当代大学生在对待物质上部分学生更加功利,甚至可能导致影响其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
        2.1.2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个人至上”
        由于大学生群体自身思想的脆弱性和前卫性,导致大学生在受到来自社会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时,更容易受到影响与诱导表现出价值主体的个人本位化明显。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更加强调个人的完整性,对与牺牲奉献的服务性思维越发淡薄,将个人的享乐放在首位,讲事物的主体视角以个人与非个人两方面相对立,在集体活动中常出现个人意识行为,从而无法更好融入到学生的集体生活中去。
        从西方文化的发展上强调个人至上,即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在我们传统的观念和文化中,甚至是传统的国内教育来看都是个人服从集体,个人牺牲为集体荣誉。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相互碰撞,这种情况下影响了一部分思想薄弱思维体系不健全的大学生,他们往往以个人的价值为人生的目标从而不断努力,而不是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生目标,这种错误的思想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教育者的重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能通过青年群体的正确培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发展。


        2.2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表现的原因分析
        2.2.1 社会环境原因
        受西方私有制冲击的个别学生偏差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主、竞争、平等的原则,在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倾向的影响下将市场经济的一元化集体主义错误理解成为对个人权利追求的温床,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两者关系的过程中会倾向了“个人至上”,将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不断主观地弱化。同时,随着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的虚拟化下新兴了具有一定舆论影响力的自媒体,其中错误的舆论可能误导尚未成熟的先锋大学生群体。
        2.2.2 教育环境原因
        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原因的分析主要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两个方面的教育进行。首先,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家庭教育不仅承担着孩子的物质培养的责任更对其精神世界产生了指导性的作用。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家结构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加之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条件相对充足。在这种亲情纽带条件下,一些家长过分溺爱,甚至一些家长自身的错误价值观的引导,导致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过分纵容滋生出孩子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萌芽。同时,在学校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原因。学生的学习生活是漫长而重要的,在其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和同辈影响都可能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其中少数老师受错误的观念影响可能潜移默化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同时个别学校只强调学习成绩,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3 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自身是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的主观原因。从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上看,大学生大多刚刚成年,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对社会的认识模糊且主观性强,分析把握事物的辨识度的能力较差,对个人行为的自控能力较差,过分强调个人意识和个人享乐、缺乏集体意识,在受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少部分意识薄弱的人往往有这个人主义的行为倾向或者不自觉地做一些利己的与集体主义相冲突的行为。
        3、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的危害与纠偏措施
        3.1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的危害
        通过认识和浅析个人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内涵,从表象找到其内在本质,通过了了解其影响以及危害。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个人主义影响下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都对于我们传统的集体主义思维产生了一定冲击,对于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和社会道德标准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以个人为重的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一系列明显表现,同时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了学生对于个人理想与个人享乐的追求,弱化了集体主义所倡导的奉献与服务,动摇了大学生的正确信仰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人生长期发展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不利,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程的不断推进。通过正确把握当代个人主义在社会中的表现以及其他的隐藏性的表现,防微杜渐,避免个人主义侵蚀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努力避免和防止拜金、唯利是图等一系列利益论的消极现象与趋势,通过正确的引导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
        3.2 针对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问题的纠偏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在人类社会复杂化信息数据大流通的时代,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2](P.219-220),个人主义的发展会引发并加剧偏激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追求所谓的“自由平等”的个人权利高于一切的错误风气,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的价值尺度和道德标准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这种个人主义行为下的问题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值得思考并及时纠偏。
        第一,高校教育者应加强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化正确价值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者应当开展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增强活动的多样化与趣味性,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正确认识,端正个人集体主义意识,并正确认识到个人主义的危害。
        第二,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与能力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加强教育者的素质培训,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基于时代特点对教育者进行正确培训,切实做到从实际的社会环境出发,根据学生的特殊性与时代新特点不断改变教育方法,将潜移默化的教育更多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去,用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代替灌输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增强大学生正确辨别事物主观能力,提升个人价值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学生在面对错误思想冲击时的辨别能力,维护个人正确的理想信念。
        第四,合理运用传统大众传媒的文化承载和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文化传媒市场监管,净化文化生活环境,守住大众传媒作为宣传载体的文化道德底线,提升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健康传播与良性发展,以此发挥大众媒体和新媒体正确的导向作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结语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从宏观角度来看个人主义,正确把握当代个人主义在社会中的表现以及其他的隐藏性的表现,正确区分并认清各种思想的互相渗透,避免个人主义侵蚀当代大学生,努力避免和防止一系列个人主义消极现象与趋势,树立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倩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研究[D].燕山大学,2009.
[2]谭胜兰.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困境及出路[J].学理论,2010(20).
[3]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4]葛晨虹.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张琨伟(1993.05-),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学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民用航空学院 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