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雄
昭通学院 艺术学院 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我国现代版画发展过程中,将中西文化相融合,应用先进制版印刷技术,使之具有强烈的艺术色彩。传统木版画作为早期艺术发展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促进现代版画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现代版画的发展又离不开传统艺术的支撑。本文经解析传统木版画传承文化及艺术特征,与当代版画创造形式进行有机融合,这对于激活传统木版画新鲜活力,实现当代版画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当代版画;中国传统木版画;契合;创新
我国早期绘画体系受文化、宗教及地域等因素影响,绘画形式上别具一格,传统木版画作为一种形式单独存在,属于中国绘画的门类,其兴盛发展时期为唐朝,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木版画艺术形式,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历程中,受到西方美术思想影响,实现版画从单一形式向多元化方向演变,促进现代版画的迅速崛起和发展[1]。本文结合中国传统木版画发展史,探讨现代版画创作形式的创新研究,对促进多元化发展格局具有指导意义。
1中国传统木版画简述
1.1中国传统木版画发展历程
木版画是我国版画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较长的时间跨度,在相关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使得一些传统木版画样貌得以恢复。中国传统木版画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历史发展时期:(1)唐朝:有关学者经研究发现,我国最早出现的木刻版画,是《金刚经》中插入的《说法图》,《金刚经》于公元868年雕刻制成,比丢勒版画有着长达700年的时间,是目前世界上现有的最早版画;唐朝时期佛教迅速兴起,人民大众极易受到礼教影响,使用本土哲学赋予佛教人物性格化,而木刻版画就是充分运用阳刻技法,勾勒人物形象,使之起到宣传宗教的作用。(2)宋元时代:此时期木刻版画的发展逐渐脱离宗教形式,更加世俗化和面向大众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融入到大众视野内,题材创造更加丰富多样,木刻版画技艺日益精良,还形成了朱墨两色的套印木刻版画,在客观环境和多因素推动下,传统木版画得到空前发展。(3)明代:由于明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科学技术得到革新发展,而刻制技术的改良,使木刻版画进入发展兴盛时期,如传统木刻版画创造形式上主要以单线刻法为主,而此时演变黑白对比的新手法,《西厢记》和《水浒传》中的人物插画,大量运用了这一新型创作手法,是这一时期木刻版画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4)清代:清朝时期提倡的禁书运动,导致出版业受到重创,木刻版画连受波及,在屡受打压的情况下,木板年画应运而生、且制作兴盛,如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等区域成立了专门的制作中心,创造出大量的木板年画,而木板刻画直至近代才被予以关注,作为新型版画形式发展[2]。
1.2中国传统木版画艺术语言形式
传统木版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与传统绘画技艺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强调“三味一体”艺术表现力,即集绘制、刻画和印刷整合为一体,总的来说传统木版画具有以下三种艺术语言形式:(1)表现形式:此处以水印木刻版画为例,在勾勒画面时,以线作为基点,使画面呈现平面化,该方法能能提升时空意境、不受时间限制,摆脱视野约束,具有显著价值和优势,著名学者张彦远将这种技艺高度概括为“意存比先,画尽意在”,这种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于西方强调的透视和结构理念,而是注重增强画面意境和深刻性。在对色彩的运用上,明代之前是以黑白对比为主,形式单一、色调冷淡,后期形成套色体系,色彩运用繁琐复杂,尤其是到了清代,颜色应用技巧上更是独具匠心,使用大胆夸张手法,或是完全脱离主体现实色彩,这也就是说,传统木版画除了表现内容形似,更侧重于意境服务。(2)表现技法:木头木版画在历经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独特的绘制技巧,在环境、时代及材料因素影响下,使用材料多为树枝,如梨木、桃木等,也存在就地取材的先例,如我国陇东地区早期创造的版画材料为梨木和柳木[3]。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材料属性会影响力道和纹路。结合一些传统木刻版画,不难发现其刀法形式的应用,主要是发挥雕刀优势,即将多种刀法加以组合;看似简易的图案,往往需要运用多个刀法,展现均匀力道和优美意境。传统木刻版画从单线刻法到黑白对比的转变,在背光或无光的选取上,主要判断依据是刻画线条的力度和流畅度,表明线条是传统木刻版画的主要表现手法。(3)题材内容:传统木刻版画在对题材的选取上,与特定的时代现象密不可分,如宗教、生活及民俗习惯等。早期宗教是我国绘画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尤其是佛教在唐代的盛行,使得很多木刻版画多再现集中诵经场景,而这种复制木刻的形式,又助推了佛教思想的宣传。
我国历史文化繁荣昌盛,文学艺术的发展,在明朝时期实现与木刻版画的结合,如当时通俗小说的盛行,在客观环境下,促进传统木版画和文学的双向发展。早期木刻版画主要体现文学情景,如人物、风景和场景等,作为书目的插画功能使用,如《水浒传》刻画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种组合形式使传统木版画和文学都得以创新和发展。此外,传统木刻版画的绘制,还取材于人们生活和社会习俗,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如年画的制作,包含大量丰富的人物、风景、动物及劳动场景等,有着浓厚的生活色彩[4]。
2当代版画的发展现状及艺术语言形式表现
2.1当代版画艺术形式的生成与发展
当代版画的艺术发展道路,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包括动荡时期、平和时期和发展时期,也随着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的影响,文化内涵得以丰富和提升。当代版画艺术的迅速崛起,与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新木刻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人,将国外多种先进的版画理念和技艺引进中国,为符合革命需求,将价格低廉、取材方便的木刻油印方法应用于创作文章中,此时期的版画有着强烈的革命传播色彩,有着明确的斗争性、革命性和政治性,关于版画语言及其艺术形式,未作深入研究分析[5]。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道路以后,现代版画艺术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受到国外思想影响较大,有着明显的西方色彩。改革开放以后现代版画进入活跃时期,形成多种画家群体,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充分应用现代技术,使其迈向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在改革开发的号角下,版画家主体意识增强,在创作上更加突出艺术本体,注重个性化理念和技巧创新,如《中国现代版画史》一书中,明确指出版画应回归基本创作方式,提升版画作品的鉴赏力和感受力。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版画面临多种发展机遇和挑战,如版本的存在形式、传统版画与现代版画的融合发展,为此应充分借鉴传统版画形式,从现代视角出发,探究创作路径和创新发展。
2.2当代版画艺术语言形式的表现
当代版画处于发展转型期,受科技、艺术及文化等因素影响,版画内容和形式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以下内容从抽象性、平面性和符号性等视角入手,分析多元要素对版画艺术的重要性:(1)抽象性:在西方美术渲染和熏陶下,现代版画创作手法多样,是用于表达文化内涵和精神需求的重要形式,西方画家亨利·马蒂斯提出了“精确不等于真实”的理论,表明版画创作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现代版画应从传统木版画形式中跳脱出来,运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从综合视角出发,展开艺术创作,与传统木版画相比,融入多种现代审美取向,使色彩鲜艳浓郁,如《无题》、《时间简谱》等作品,都是充分使用了大量丰富的抽象化形式语言[6]。(2)平面性:现代版画与先进技术手段相互融合,在版画创作上侧重于使用新媒介,但应注意的是,制作及印刷过程中,应突出现代版画的平面性,实现视觉与触觉的双重效果,同时借助媒介和材料,提升平面性效果。虽然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创造出数码版画这一新形式,但为充分体现版画的特性,应丰富平面性形式语言,这既是用于装饰和绘画的重要手法,又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3)符号性:当代发展时机下,版画多元创作生成了大量的艺术符号,这些特殊符号既提供用户多种审美功能,又增加了画面内容、提升优美性。如今符号作为表现题材具有多样形式,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还是社会环境,都是符号语言的主要阵地,如《工业日记》作品中借助于大量工业特殊符号,表达主体内容和提升文化内涵;再如《口述历史》中应用多种历史性符号,经艺术加工和处理,生动形象地表达主题。
3当代版画与中国传统木版画的契合与创新思路
对于西方版画和我国版画的不同之处,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到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虽然该表达有着独到见解和深刻之处,但对中西方版画作一分为二处理具有片面性,该观点否认当代版画发展中与传统版画的衔接和联系,对于这一局限性问题,应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寻找两者的发展契机。
为实现现代版创作技巧的创新,应将传统版画的“刻”与现代技术“印”相互结合,由于现代版画创作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新型技术,使之包容性更大,刻制和印刷工具都能充分利用起来,再加上现代版画不断摸索,为突出预想印刷效果,会对印刷方式加以创新,从中不难看出,与传统木版画相比,有着繁琐复杂的印刷程序[7]。传统木版画创作时,在印制上多以拓印为主,考虑到材料材质的特殊性,以拓印手法强化肌理效果,而现代版画制作上更为先进,可直接将磨均匀撒在物体表面,拓印出纹理效果,或是间接将纸张附在问题上,如同拓印碑文制作出良好纹理。传统木版画与绘画存在相似之处,都是围绕中心主体,采用构式章法,集中表达“三位一体”的意韵,但现代版画创作时将多种工具和技法整合使用,会降低传统文化底蕴,如何运用现代技术保留这些特色,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现代版画在对从材质媒介的选取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与传统木版画不同,能够在多种材质上展开版画创作试验,由于试验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使得早期活动只能依附于传统形式,而过于追求新鲜感官体验,会与正常审美取向相背离,对此在进行相关试验时,应遵循民族性和创新性原则。
现代版画的创作更注重多维视角,借用技术手段,充分表达构图思想和主题内容,受西方思想限制,在对光影的粗糙上采用传统表现方式,如从小见大、知白守黑等,对此应注重细节处理、增强意蕴。对于版画创作来说,结构意识层面尤为关键,直接影响到版画质量,应结合版画特点,突出层次上的渐变性,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在对现代版画的布局上,创造出多种可能,但意蕴的表达应借助于传统手法,使之为意境审美服务,对此版画创作时应把握好结构和意境两者关系,不能仅重视视觉效果使结构缺乏合理性,也不能仅围绕结构创作失去意境审美。从现代版画精神意识层面来讲,无论是哪一种绘画创作形式,都不能使精神疏离与大众,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特色,赋予新的时代语境,与民族精神气质高度融合,或是经个性化创作,有利于提升个人思考和创造[8]。
结语:
现代版画具有多种价值和优势,技术支持丰富了材料类型,为版画创作提供多种可能,但应充分借鉴传统木版画特色,实现版画的继承和革新发展。由于我国传统木版画历史悠久,有着强烈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在当代版画多元发展的前景下带来新的契机,为此应充分应用先进技术,创新版画创作形式,结合传统文化,为现代版画注入新的活力和精神脊梁,这对于实现传统木版画和现代版画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秋实.19世纪后半叶中国传统木版年画艺术风格衍化探微[J].美术大观,2021,8(02):113-115.
[2]倪鹏飞,金殷梓楠,邱铭岳.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在商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0,6(22):160+162.
[3]刘福.现代版画创作形式与中国传统木版画的契合及创新[J].艺术教育,2020,13(03):167-170.
[4]薛凯匀,刘志浩.基于现代文化创意背景下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创新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0,6(03):12-13.
[5]蔡舵.对中国传统木版画与现当代木版画的思考分析[J].明日风尚,2018,7(15):61.
[6]付萌,李坤.试析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中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意义——以京津冀传统木版画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06):11-12.
[7]刘波.中西传统木版画比较研究导论——以丢勒和陈洪绶个案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21(04):96-100+166.
[8]李俊华,张海欧.论绝版水印木刻在中国创作木版画中的优势[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28(02):100-102.
作者简介:刘建雄(1987.7-),男,彝族,云南姚安人,硕士学位,昭通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木版画。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当代木刻创作平面化研究》(2019J1138)阶段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