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农村学校开展的困境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董文科1 魏昭2
[导读] 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劳动教育受重视程度不高、形式繁杂,内容凌乱、师资结构不合理,胜任力不足是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困境。
        董文科1 魏昭2
        四川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1 四川天府新区第七幼儿园2 四川 天府 610000
        摘要: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劳动教育受重视程度不高、形式繁杂,内容凌乱、师资结构不合理,胜任力不足是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困境。深入分析产生困境的原因后,提出了加强思想认识教育、细化培养与评价标准、因地制宜,借力农村资源、优化师资结构,务实开展教师培训等对策。
        关键词: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困境;对策
        一.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困境
        2019年12月,成都天府新区开展了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区28所农村学校分管劳动教育的中层干部和劳动课的任课教师,收到有效答卷109份,学校参与比例达100%。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发现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有了一定的改善,例如劳动教育氛围日渐浓郁、涉及劳动教育的课题数量明显增加、劳动教育课程初步搭建等,但改善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困境,制约着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一)劳动教育在农村学校受重视程度不高
        农村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没有形成整体重视的氛围。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55.9%的人认为劳动教育开展的意义是能完成上级部门对学校的目标考核,认识出现了严重偏差。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劳动教育在农村学校受重视程度不高,86.9%的学校不能保障劳动技能课的正常开设,课时存在被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占用的情况,劳动教育在文件中重视、在课表中显示、在实践中忽视的情况比较突出。
表1:劳动教育意义的回答分布
 
        (二)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胜任力不足
         教师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是第一资源,但在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得不到保障。天府新区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教师中有81位参与了调查,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11人,占比13.6%,36岁到50岁的31人,占比38.3%,51岁及以上的39人,占比48.1%。
        更为严峻的是专职与兼职劳动教育教师的比例,专职的仅有2人,占比2.5%,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比例高达97.5%。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老化,年龄结构不合理,兼职教师比例过高,胜任力不足,这导致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缺乏专业性,盲目性、随意性凸显。
        二.成因分析
        造成上述困境的因素是复杂的,这其中既有农村学校本身的发展短板,也有劳动教育自身的实施问题,还有社会各界对农村劳动教育的支持不足,各因素之间互相作用,造成了现有困境。
        (一)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教师、家长片面地将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认为农村学生在学校和家里都有很多参与劳动的机会,劳动量足够,因此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不足。再者偏执的应试教育观念在农村更为顽固,家长、教师期盼通过考试选拔使得孩子离开农村的愿望强烈,绝大多数家长将应试的知识学习当做唯一目标,劳动教育被看成耽误孩子“正事”的异类。
        (二)对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管理不强,指导不够
        管理不强,指导不够使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形式繁杂,内容凌乱。农村学校受限于师资水平、经费保障、家长支持度等,适得其劳动教育针对性不强,缺乏体系,育人功能无法彰显。
        (三)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师资培训不合理
        培训的不合理使得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教师的胜任力不足。从现实情况看,相关培训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农村劳动教育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绝大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实际情况,多以区域集中讲座的方式进行,导致教师参与度不高,培训内容涉及劳动教育价值、意义的多,涉及指导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的少,无法有效解决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培训目标的达成度低。此外,由于认识的不到位,农村学校几乎不开展劳动教育的校本教研,相关教师的专业发展受限。
        三.加强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对策
        加强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刻不容缓,结合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整体要求,针对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困境,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从劳动光荣到劳动幸福。
        加强对学生、家长、教师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是提升劳动教育地位的关键。首先,要纠正“劳动”就是“劳动教育”的错误认识,通过学生集会,家长会,教师会广泛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论述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让劳动的育人功能成为共识。
        (二)细化培养与评价标准,从劳动活动到劳动课程。
        结合农村实际,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不同的劳动素养指标、劳动教育目标和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使劳动从活动走向课程。结合国家要求,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各年级劳动教育目标,并针对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内隐的教育要素外显,使劳动教育体系化。创设一些能挖掘潜能、表达个性、开发创造力的新教育形式,支撑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
        (三)借力农村资源,从劳动“劳力”到劳动“育心”。
        农村学校应充分挖掘农村资源,补齐短板,彰显农村特色,使劳动从“劳力”到“育心”。根据学校劳动教育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农村学校要突出农村特色,将农村资源转化为劳动教育的资源。
        (四)优化师资结构,务实的开展教师培训,提升胜任力。
        教师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是第一资源。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在劳动教育教师的配备上要给与农村学校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待遇水平,为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针对学校劳动教育校本教研难以开展的情况,区级教研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组织区域劳动教育的“大教研”和“大集体备课”,让相关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归属感,提升劳动教育胜任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的意见[Z].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2015.
[2]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校劳动教育的意见[Z].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
[3]何云峰,宗爱东.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年学报,2019,(01):6-11.
作者简介:董文科(1987年8月12日),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
魏昭(1988年7月30日),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大学本科,小学一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