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100年:回望党的文艺思想与中国舞蹈创作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孙周晖
[导读]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以本篇文章回顾和梳理党从成立到成熟的几个重要时期的文艺思想,结合党的文艺思想简单总结相应时期里中国舞蹈的创作成果和规律。
        孙周晖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730000
        摘要: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以本篇文章回顾和梳理党从成立到成熟的几个重要时期的文艺思想,结合党的文艺思想简单总结相应时期里中国舞蹈的创作成果和规律。通过对建党至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以及当下的文艺思想与舞蹈进行梳理,以明晰百年来党的文艺思想始终不变的内核及百年来中国舞蹈的创作趋向。
关键词:文艺思想;舞蹈创作;

        100年筚路蓝缕、同舟共济,100年栉风沐雨、朝乾夕惕;100年继往开来、砥砺奋进,100年玉汝于成、春华秋实。2021年中国共产党100年华诞,百年来中国舞蹈伴随党一起成长,历经风雨如磐的岁月和风云突变的坎坷,但依然风起云涌、一路高歌。回望党的文艺思想和中国舞蹈的发展,这一路有许多历史性的瞬间值得铭记,有许多见证历史的人物值得追忆。
        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一)战斗文艺与革命救亡主旋律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战火纷飞,“革命”、“救亡”的主题充斥在这一时代的舞蹈中。1927党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苏区歌舞应然而生,秉持为大众服务的文艺方向,创作了《送郎当红军》《国际歌》等舞蹈,自此中国舞蹈创作开始与工农人民相结合。30年代“新舞蹈艺术”出现在人们眼前,吴晓邦“为人民而舞、为人生而舞”,创作《思凡》《义勇军进行曲》等,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舞蹈道路。
        (二)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
        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当时的革命文艺指明了创作方向,“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向民间学习,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舞蹈史编写组》.中国舞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75]。在党的号召下,延安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胜利腰鼓》《兄妹开荒》等一批表现边区生活大生产运动的优秀作品出现在人们眼前。向民间学习的大潮波及全国,戴爱莲深入少数民族各地搜集中国民间舞蹈,举办“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开创了中国民间舞舞台表演的先河。
        (三)双百方针与三化座谈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舞蹈的发展形势方兴未艾。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为舞蹈创作提供指引。50年代,中国舞蹈逐渐形成古典、民间和部队舞蹈三足鼎立的局面,如古典舞蹈《飞天》《春江花月夜》;部队舞蹈《藏民骑兵队》《轮机兵舞》;民间舞《荷花舞》《鄂尔多斯舞》《红绸舞》等。不同题材、体裁与不同风格、流派的舞蹈佳作百花齐放,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1964年党召开的“三化座谈会”确定了文艺作品走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创作道路。舞蹈界响应这一号召,创造出反映中华民族斗争史实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结出“一红一白”[ “一红”即《红色娘子军》;“一白”即《白毛女》。]的社会主义芭蕾之花。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理念主导下,编导们立足现实生活,创作了如《洗衣歌》《丰收歌》等作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二、继往开来,走向新生
        (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
        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1979年,邓小平为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发表了“祝词”鼓励和引导文艺工作,中国舞蹈自此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尤为重要的标志是建国三十周年庆典的演出上,《丝路花雨》率先吹响新时期舞蹈杨帆远航的号角。80年代艺术家们长久束缚的心灵被释放,与涌入中国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激烈碰撞,中国舞蹈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贾作光、杨丽萍、华超等舞蹈家打破既有创作模式,创作了《刑场上的婚礼》《雀之灵》《黄河》《新婚别》等经典舞蹈。概括地说,80年代后的舞蹈创作,变革了以往的创作经验、审美方式与动作走向,由以往单纯对现象的描摹转向探寻人的内心矛盾。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成立80周年之际,江泽民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中国舞蹈家协会坚定党的文艺方向,提出努力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号召。在这一时期,中国舞蹈形成了民族舞剧创作的大潮如《阿炳》《虎门魂》《闪闪的红星》《妈勒访天边》《阿诗玛》等,达到中国舞剧创作的高峰。
        (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文化建设提出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舞蹈在新世纪全媒介时代下开始踏上跨界融合与文化反思之路。中国舞者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植根民间进行创作。如杨丽萍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带人们人们认识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歌舞文化;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西融合,用戏曲+芭蕾的方式革新了舞剧叙事;佟睿睿《扇舞丹青》、《水月洛神》、《点绛唇》等作品也展现出中国舞蹈中内含的中华美学精神。
        三、砥砺奋进,迈向高峰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在2014年的文艺座谈会上再次提出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响应党的号召,为人民服务,反映好人民心声,中国舞协先后赴西藏、内蒙等地开展“舞蹈名家采风创作”活动。创作者深入人民日常生活中,在民族舞蹈的原生地与当地人同吃同住,考察当地民间舞蹈,从中汲取养料,创作并展演了《玄音鼓舞》《国家的孩子》《老雁》等优秀成果。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的创作中,现实题材与地域特色、革命历史题材与红色精神成为新时代舞蹈创作的主流。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时代课题,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进入新时代后,中国舞蹈创作集中展现出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对中国精神的继承和传颂。如历史人物舞剧《孔子》《杜甫》,历史故事舞剧《赵氏孤儿》《霸王别姬》,民族传统文化舞蹈集《沉香》系列作品等,这些作品对人民大众具有文化认知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是文艺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体现。
        (二)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舞蹈作品要具有国际竞争力才能屹立在世界舞坛。习近平总书记用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16个字总结了繁荣我国文艺创作要坚持的原则。观中国舞坛,陶冶、赵梁、侯莹等“独立编舞”正集体登场。他们共同特点就是都受过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其作品既具有西方后现代舞蹈的外在形式,又具有东方传统美学的精神气质。如陶冶的数字序列作品、赵梁的东方灵欲三部曲、高艳津子的《十二·生肖》等,都是东方美学精神与西方形式的有效融合。这些后现代舞蹈家用作品诉说东方美学“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体现出世界语域中的中国舞蹈特色。
    三、结语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纵观党成立以来的文艺思想,始终围绕“人民”展开,中国舞蹈的创作亦是紧紧跟随党的领导和指挥,取之于民还于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党从弱小到强大,从幼年到成熟,我们的舞蹈建设也从“无”到有,创造了“前所未有、举世无双”的当代中国舞风。建党100周年,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今后我们更要切实践行党的文艺思想,以人民生活为创作的源头活水,用舞步构建民族属性,彰显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慕羽.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中国舞蹈史》编写组.中国舞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董杉杉. 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继承与发展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9.
[5]何策. 两次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6.
[6]于平.从《人民胜利万岁》到中华《复兴之路》——新中国舞蹈艺术发展60年感思[J].艺术百家,2009,25(05):1-5.
[7]慕羽. 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1979~2006[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作者简介 孙周晖 1998.01  女  汉  山东曲阜 学生  研究生在读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研究方向:舞蹈学基础理论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