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强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城厢小学
摘要: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一生当中,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也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从牙牙学语开始,孩子就以父母为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家长忙于工作,忙于事业,疏忽了对孩子的日常教育,这是十分不合理的。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们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这是这样的:学校与家长之间应该加强沟通,紧密配合,随时发现和防范孩子身边的问题。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在此我提出学校或家庭合作教育的几点建议,不足之处请大家积极补充。
关键词:学校;家校合作;彝汉杂居;共育未来
一直以来,多数家长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在学校里,而不是在家庭中,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诚然,学校是传道授业的主体,但是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这些方面,父母扮演的角色同样重要,甚至比学校比老师更加重要。因此在教育当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摆到一个正确的位置。加强与老师、与学校的沟通。把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1彝汉杂居地区家校共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通过学校和家长共同对小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有现实的问题摆在这里,我们必须把问题加以整理和分析,逐一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小学生的这个目标。
1.1彝汉杂居地区多为贫困地区,对学习不重视
彝汉杂居地区,多数为贫困山区,这里的人消息闭塞,常年务农,靠天吃饭。与外界沟通比较少。文盲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文盲的父母往往对学习、对教育看得比较轻。认为把孩子抚养长大了,成人了,娶妻嫁人了,就算完成任务。没有想到让孩子通过学习,去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记得之前有一部公益广告挺触动我的:一个记者采访山区里的孩子,问他为什么放羊,孩子给的答案是“放羊,放羊娶媳妇,娶媳妇生娃,生娃再放羊”。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会耳濡目染的沁浸到进孩子的脑海里,导致他们厌学,甚至辍学。
1.2家长没有很好的发挥榜样的作用
“学高以为师,身正以为范”。很多父母自身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却又想严格要求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比如,当代的年轻父母总是喜欢抱着手机刷微信、玩游戏、看视频。可是当孩子看视频玩游戏的时候,却总是以“看手机伤害眼睛”的接口让孩子不要玩儿手机。当孩子反驳时。往往哑口无言。
运用自己的作为父母的权威厉声斥责孩子。又如当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儿时。家长要求她去写作业。没有跟孩子进行一个好的交流,没有真正的了解孩子的需求,没有给孩子合理的安排规划学习与看动画片的时间,导致孩子一时屈服,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地与父母产生隔阂,越来越不愿沟通。
1.3学校与家长缺少联系
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学校和老师往往把孩子们的考试成绩看得比较重,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是孩子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加以引导,这对孩子将来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针对小学生在学校里发生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应该建立沟通机制,及时沟通。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早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校,家长成为两个单独的教育主体。
2.彝汉杂居地区小学一年级新型家校共育策略
分析问题,找出了症结所在,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小学生家校共育方案就无法实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家长跟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扭转局面。
2.1引起家长对教育的重视
对于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刻的家长,我们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插播公益广告、拉宣传条幅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同时,让那些从当地走出去的彝族,汉族知识分子回来做宣讲,让当地群众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的命运是真的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老师要积极的整理那些辍学在家的学生档案。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把他们“拽”回到课堂里。转变孩子“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
2.2充分发挥家长教育主体作用
对于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家长。老师要及时提醒,让他们多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生活、物质需求,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把孩子带在身边。拉近跟孩子心与心的距离。在平时的生活中,不仅要督促孩子完成平时的功课,也要聆听孩子内心的困惑,及时给与帮助,充分发挥好辅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2.3建立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学校与家长这两个教育主体的配合作用,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家校合作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实现学校和家长之间的零距离沟通,老师可以从家长口中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多个方面。在以后教学上会更加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周萍,赵素洁.移动互联背景下地方中小学英语教育家校合作创新模式[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8(08):180-181.
[2]姚雄.基于家校合作视角的小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0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