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登杨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红色题材舞蹈的形式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新月异,推陈出新。但“红色精神”却永远也不会过时,它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创造的一系列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可以大步迈向世界的动力和源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用100年证明:新中国离不开共产党,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离不开共产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亦是如此。本文将切入到红色舞蹈题材的不同历史时期,一方面解读不同时期红色舞蹈的内容形式,中心思想以及作品影响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对新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红色舞蹈进行简单的阐述和梳理。
关键词:红色舞蹈, 角色塑造, 舞蹈架构,舞蹈思想
一、红色舞蹈
红色舞蹈是以新民主主义时期为开始并逐渐形成的一种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在解放民族战争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为对象来进行舞蹈艺术的创作。“红色精神”其精神内涵和本质特性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和验证以后,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最终被人民所认可的。
“红色题材”的艺术逐渐大众化和亲民化,一幕幕红色的电影镜头,一句句刻骨铭心、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一个个具有鲜明标志性的红色舞蹈动作。人们对于“红色”的记忆,其实是国人对于中国红色革命历史的一种感情和回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红色作品的一部部呈现,才使得中国和中国文艺在发展道路上有了一定的借鉴,并且能够发现更多值得探究和反思的地方。
二.两个时期下的“红色题材舞蹈”
(一)改革开放前的红色题材舞蹈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新中国的诞生,作品《人民胜利万岁》标志着“舞蹈题材红色化”的诞生和开端。后来在1964年创作和演出的红色题材舞蹈史诗《东方红》就是由该作品所发展演化而成。《东方红》,因为其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所以可以被称之为音乐舞蹈史诗。同年,创作的《红色娘子军》,该剧运用舞剧芭蕾化的形式,塑造了革命英雄形象的主人公。在编导上采用中国传统戏剧的表现方法,例如戏剧的分幕结构等。该剧创作演出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舞蹈编导已经了解和运用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
1965年,中国另一部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与《红色娘子军》一同成为我国艺术经典中的“样板”,也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剧的编导们坚守基本原则,进行的大胆的创作,在芭蕾舞剧民族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编导们根据表现内容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大量吸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戏曲舞蹈的身段、手姿等,融于芭蕾舞的动作语汇并统一于芭蕾舞的艺术风格之中,使该剧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另外《杜鹃山》、《沂蒙颂》、《白毛女》等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产生,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
(二)改革开放后的红色题材舞蹈
1984年,在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之际,又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诞生,它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实践为题材,可谓是《东方红》的姊妹篇,其创作的手法和风格以及艺术形式看上去有许多相似之处。该舞蹈史诗完美的表达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人民心中最真实的声音:除了深刻记住历史外,还要对未来进行展望。从整体结构上来看,《中国革命之歌》的总体布局虽然有些零散和紊乱,但是却能够运用有限的时间刻画出我国近现代的许多重大事件。总体来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是我国音乐舞蹈艺术的丰碑式作品,更是我国值得自豪的巨作。
到了1999年,因为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作品《傲雪花红》和《星海·黄河》,成功的将刘胡兰和冼星海这两个角色形象搬上舞台。再到21世纪初期,《闪闪的红星》、《红梅赞》等红色舞剧的上演,开启了我国舞蹈的红色新世纪之路,为我国舞蹈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坚实的铺垫。在抗日战争胜利的60周年之际,红色题材舞蹈艺术的创作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南京,一九三七》、《雪花·雪花》、《铁道游击队》、《风雨红棉》等等,红色题材舞剧作品在全国各处上映、好评连连。到了2009年,又一部大型的红色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诞生,它是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之后的又一座舞蹈高峰,这三部堪称中国红色舞剧的“三大红色经典”。
三.“红色题材舞蹈”的多面探析
(一)人物形象及角色塑造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时期的红色舞蹈作品主要以庆祝为主,作品中表现较多的是宏伟盛大的场面调度以及奋进激昂的乐舞节奏。作品较多呈现出新中国成立之际的崭新面貌,例如舞剧《人民胜利万岁》和吴晓邦所编创的《进军舞》,让观众感受更多的是新中国成立的胜利号召的主旋律,人物形象和人物角色在表演中所占比重略轻,角色的形象特点较为模糊。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红色题材舞蹈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红色娘子军》,在作品内容上明显感觉到人物形象所占比重加大,在角色的塑造上,其革命特色更为明显。在故事和主题的表现上,更加注重一种通俗易懂的表现方式,情节内容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增添了更多的政治话语,并且情节上没有过多的曲折变化和跌宕起伏。
到改革开放之后,红色题材的舞蹈作品也开始逐渐转变,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解放,更加注重演员的表现力和对角色的把握,努力将角色塑造的有温度,有情感,有思想。等到了21世纪初,红色舞蹈题材迎来了大解放,人们在对于革命英雄人物进行塑造的同时,也会首先考虑角色塑造的真实性,力求塑造一个鲜活可信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自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红色舞蹈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与变化,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会更加逼真和细腻。
(二)内容形式和舞蹈构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思想的影响下,红色题材舞蹈在构架和内容形式的表达上也会有所不同。在红色舞蹈题材的发展过程中,永恒不变的是“红色精神”,对革命历史的记叙、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对革命精神的弘扬,不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红色舞蹈的主旋律。
首先《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这三大红色经典就说明了一个现象,在庆祝新中国周年庆的时候,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是最典型、最成功的、最常见的艺术形式。其场面的宏大、作品的质量、气势的澎湃以及观众的追捧,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肩的。但是红色题材舞蹈也有一条全新的探索和发展道路,那就是红色芭蕾舞剧,例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这些作品通过借鉴西方的芭蕾舞元素,来对中国的红色历史进行阐述和诉说,一个个英雄形象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而这类中西结合芭蕾舞剧的成功,也为日后同类型舞剧的编创和学习开辟了借鉴的道路。
(三)表达思想及社会影响
红色题材舞蹈本身就具备服务社会,传播新思想的作用。艺术家们将自己的红色思想映射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作品创作和演出的成功,也成功的传播了红色思想,从而能够潜移默化的洗礼观众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也逐渐削弱,更多是对红色精神的认同和赞扬,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与期望。
四.结语
舞蹈艺术的红色化创作,是我们新时代人民对于过往的纪念,是对无数革命先烈的缅怀。伴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红色题材舞蹈的变化是无人知晓的,但可以确信的是未来只会变得更加生动化和多元化。因为有“红色精神”这个坚实的后盾,它可以为红色舞蹈在当代的再度发展赋予新的含义,可以有效推动红色舞蹈在当代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能够促进文化在新时代的进一步繁荣。
作者简介:宋登杨 1997.12.29 男 汉 天津 在读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