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使用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侯晓兰
[导读] 在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中,主要是根据实际生活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治常识。
        侯晓兰
        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六马路小学     510050
        摘要:在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中,主要是根据实际生活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治常识。在小学阶段学生接受的教育将会对整个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关乎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本文针对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使用方法,分析和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科书
        前言: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生话态度、行为习惯,以及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应该重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系统的分析教材道德和法治内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的运用教材,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认知。
一、纵横联系读懂教科书
        由于小学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是按照专题的顺序分布的,且具有相对完整的逻辑系统,因此要求教师要从纵横联系上读懂教科书内容。教科书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整个教科书内容呈现出纵向联系。内容层层递进,思想逐渐深入展开。此外,每个单元的每课内容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关系。例如“我爱我家”单元内《我和我的家》、《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四课都是围绕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展开的教学内容,内容之间相互补充。这就是从横向上,将教科书内容读懂了。从纵向上,读懂和理解教科书,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而横向读懂教科书,教师在教学中就易于找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好本课的具体要求[1]。
二、透彻分析深挖教科书
        现在的教材内容可灵活变通使用,极具功能化。因此在透彻分析和深挖教科书时,要注重使教材的内容功能化。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完成。一是唤醒经验,激发话题。如在教学《坚持才会有收获》时,教材里呈现的是爸爸和孩子跑步,背古诗,种植物,写书法的画面,当孩子们看到这些画面是会激动地说出与自己经历相同的事件,很快,学生们悄无声色地走进课本,进入课堂。二是情景铺垫,范例引导。在《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里,课本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一位学生已跑到终点,有一位同学在进行思想斗争,思考自己是继续跑下去还是放弃。类似这样的情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可是天天都发生,此时,老师把课前收集的体测数据展现出来,把一位学生在一年级跳绳的视频和二年级的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坚持锻炼身体有不仅是表面上的体能的收获,还有身体器官内在的改善。三是引起思考,升华主题。因为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2]。因此需要教师透彻分析并深挖教科书内的内容。
三、紧扣目标掌握教学法
        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道德和法治》的知识内容有些枯燥无味,因此在实际课堂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一)让教材故事呈现多元化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理论知识内容。

老师运用独特的个人魅力,用声音配上课本插图,绘声绘色将故事讲给学生,逐渐将学生情绪带入故事情节当中。或通过多媒体播放故事视频,让学生明白故事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情节。此外,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以课本剧的方式展现故事,能更深刻理解故事的内在教育意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通过创设场景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融入内容场景中。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表演。例如,学习《危险来临时》这一节内容时,在学生都记住面临危险时应做的措施之后,运用多媒体制作一段危险来临时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如实表演面对危险来临时,应该怎么做。通过体验教学方法,可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透过生活实际情况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二)让教材生活事件具体化
        教材里的生活事件与学生生活贴近,也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合理利用教材,让教材起到示范作用。科学使用教材,让教材起到警示作用。例如,学习《我们的校园》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在课前在校园各处进行“探秘”。走到校园每个地方,了解其功用。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校园还存在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因此可以通过实践过程,让教材生活事件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教材中道德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对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价值观念具有关键作用。
(一)情感贯穿始终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该保持良好的情感态度。而情感态度是道德与法治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科目内容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情感贯穿始终。例如学习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师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风和日丽。在美的激发下,感受大自然的幸福时光。将情感趣贯穿始终,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具有深入学习的需求
        受新课改的影响,《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教师要具有深入学习的需求。所谓学无止境,教师在不断追求学习的过程,实现自我成长,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细节问题,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见识、打开思路、拓展视野,使《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能在一个情感贯穿始终的环境中开展,并使它的生命力能够无限延长。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纪开展教学《道德与法治》时,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不断的丰富教学相关内容。对于教科书内容要透彻的分析,紧扣目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道德和法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生活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接受并且认同我国现有的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安子琴.统编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使用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12):5-8.
[2]谢环.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51-52.
[3]黄晓卿.浅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9(70):127-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