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促进微课在生物课堂高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龚秋娟
[导读] 将微课引入到生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
        龚秋娟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连州中学,广东 清远 513400
        摘要:将微课引入到生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文章分析了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3个优势、实际运用中面临的6个问题和对应的解决策略,为应用微课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课;生物教学;优势;问题及解决策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一节生物课堂40分钟里学习多个的知识点,往往很难一直坚持注意力的集中,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会一定程度受到影响。我们需要一种优化的教学模式来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将微课应用到生物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是单一的、严格定义的知识点用视频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微课开发和应用的经历,实践证明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也发现存在容易忽略的小问题并且摸索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微课具有精准高效的教学优势,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合理利用微课开展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中合理使用微课视频辅助教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能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新时代的学生是在电视电影、抖音和播客等听觉和视觉结合的新媒体传播形式熏陶下长大的,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难以吸引学生注意,播放一些无声动画也提不起学生兴趣。微课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结合声音、精美图像或者动画等辅助手段录制成的短小精悍的视频,所以容易吸引学生注意。
        (二)容易突破难点
        微课教学可将在肉眼看不见的、学生难以想象的生理过程用语音和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如《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中有一个内容“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是一个教学重点、难点。成为重点和难点的原因有:①内容涉及新名词如: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分泌蛋白等多达8个。②涉及的生理过程步骤有4个:氨基酸在核糖体发生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多肽;多肽转移到内质网加工形成初步成熟的蛋白质,初步成熟的蛋白质形成囊泡;囊泡又转移到高尔基体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成熟的蛋白质再次形成囊泡被运输到细胞膜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外。众多的新名词和相似但并不相同的生理过程往往将学生难住,传统教学完成后学生的反映是记不住、听不懂和难理解。改用微课视频教学,微课形象生动地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反映出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形象,这是教师语言讲述或者阅读纸质教材不能够做到的。学生不但记住该生理过程经过的细胞器、各细胞器的功能,而且能够把这个生理活动的过程用概念图的形式写下来了。说明用微课教学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还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生成。
        (三)节约教学时间
        教学中如果在一些关键节点上使用微课视频,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时,课文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该实验帮助学生认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产物及如何通过显色反应云判断产物是什么。完成这个实验所需时间长达7-8小时,而且产物的变色反应是逐步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难度很大,但是单纯讲实验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不好。为此,我的做法是:课前由老师和部分学生做该实验并且拍摄好视频,将装置结构、条件、产物的变色反应等关键节点剪辑成一个4分钟的微课在教学中播放,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感受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而课堂中教师将主要精力去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安装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是什么、预期实验结果等等,最后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像这样,在一些所需时间很长或者教学内容很抽象的地方应用微课教学,能够节约学生去做实验的时间。


        二、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微课教学有很多优点,但也不仅仅只有优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不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也会对教学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要使微课真正变“微”
        录制微课视频时,为控制微课视频时长突出“微”,讲授老师常常加快语速。这不但让学生感觉老师脾气很急躁,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反应不过来,反而得不偿失。解决的方法是正确看待微课时长,不能单纯为控制微课的时长而用过快的语速介绍知识。为使微课短小精悍,教师备课时要反复打磨,砍去原有冗长、不重要的知识,突出重点,使微课真正变“微”。
        (二)要合理选择微课教学形式
        一个微课介绍的新知识、新内容过多,使学生容易造成混淆,记忆不清。《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一共介绍了八种细胞器,每种细胞器至少有三个知识点要学生掌握。最初的做法是用一个微课视频一次性播放以上内容,相当于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学习二十四个小知识,结果学生大呼吃不消。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将这个微课视频再一次剪辑成两个小视频,每播放完一个视频,老师及时帮助学生用列表的形式将知识分类归纳、将类型相似的内容对比记忆,收到良好效果。
        (三)要把握微课有效教学时间
        微课视频好用,但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微课教学。课堂中穿插微课能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短暂的播放能使学生理解一些难点或者使学生从倦意中回过神来,但是播放过久则会使学生再次滋生困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教师在课堂中有节奏地在微课与现实教学合理切换,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课堂最大效益。
        (四)微课内容必须通俗易懂
        有些微课视频内容艰涩难懂,教师要尽可能将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些。录制微课的本意,就是为了解决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微课视频还是艰涩难懂就失去了录制的意义了。但是有些知识点确实比较难懂怎么办呢?如DNA的复制、转录、翻译。教师此时可以用动画类的微课展示这些过程,将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语言描述繁琐的生命过程动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
        (五)开发微课要注意新颖性
        部分微课新意不足。网络上有些微课制作粗糙,认为将老师传统讲课的过程录下来剪辑成一小段一小段就是微课。这是对微课很大的误解,这样的“微课”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其效果还不如老师上课亲自讲述有温度和吸引力。优秀的微课除了要有核心内容,表达方式上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讲课者要有激情、语言上最好抑扬顿挫,风趣幽默、难点讲得通俗易懂,具备这些特点的微课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才能够成功引起学生注意。
        (六)要避免微课知识碎片化
        应该说“碎片化”既是微课的优点也是微课的缺点,微课视频往往是制作者经过精心设计的兼具语言、图像和音效的短小精悍的视频,对学生的冲击比较大,容易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有时候一节课学完后,学生只记得微课视频讲述的内容,其他内容毫无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整合达到系统化。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及时引导学生构建课程内容的概念图或者写出生理过程的流程图,让微课视频的知识成为课堂学习内容中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整合到知识体系中,达到“单个微课的知识是细碎微小的,但是学习者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目的。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和发挥微课的优势作用,注意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地区、学校、学生及家庭的实际状况进行更有效的应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000(010):28-31
        [2]张四海.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学习与实践策略[J].科技资讯,2016,14(017):93-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