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慧秀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00
《永远的尹雪艳》以一种片段化的生动描写,让我们仿佛回到旧时的记忆与氛围,描述了一个丰姿超群、冷艳逼人的人间精灵——交际花尹雪艳的不老故事。正如符立中认为的,“ 白先勇大量运用了真正的史料, 塑造出一种‘风月忆往’的旧时氛围;另外在于白先勇拥有极端敏锐、甚至一般人无法察觉的‘联觉’ , 可以不自觉地凭借声韵、意象上的第六感等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1】正因为这样的特点,一方面可能使文章体现的氛围和情调表面上去或许显得相对浅显的, 但另一方面这种回忆式的描写可以使读者产生直观感受, 沉浸小说内部产生共鸣,通过主人公伊雪艳这一形象引发大家的深层思考,从而达到突出主旨升华文章的作用。以下我将对尹雪艳形象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求作者的写作意蕴。
一、“总也不老”的冷艳美人
白先勇先生对她的介绍一开始就语出惊人——“尹雪艳总也不老”。这大概是她最大的特点,伊雪艳的不老,不仅仅指她的绝美容颜身姿,还是她不变的衣着打扮,对世事把握着自己的态度,始终的圈子的焦点,象征着旧时光阴的不老美梦。
1.冻龄的美人
他开篇的那句“尹雪艳总也不老"就匠心独运,紧接着,写曾经那些捧她场的五陵年少,写那些与她同时代的人,不仅仅外貌容颜已然衰老,境遇也发生了翻天巨变,以此来对比映托,着重点明“不管人事怎么变迁,尹雪艳永远是尹雪艳,....连那么浅浅的笑着连眼角儿也不肯皱一下”。这“不肯”可以理解为岁月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一丝的痕迹,连最浅的眼角纹都不曾留下,时光在她那里仿佛是静止的,她,永远的冷艳美人。
2.不变的风格
紧接着前面一点,“不肯”两字除了可以理解为她容颜不老的表述,还可以理解为她的一种人生态度,“尹雪艳永远是尹雪艳,在台北仍旧穿着她那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连那么浅浅的笑着连眼角儿也不肯皱一下”,她的不变,还是她在装束、神情等方面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贯风格,那简简单单的“不肯”两字足以说明一切。尽管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但她永远能冷静淡然的保持着一种微笑面对世事,如同与世独立,无论世事如何纷杂,皆不能改变她。
3.始终的焦点
无论是在旧时的大陆上海还是在现今孤岛台湾,她始终是圈子里的焦点,不为时空的变换而动摇。她似乎着具有惊人的魔力,“尹公馆门前的车马从来也未曾断过。老朋友固然把尹公馆当做世外桃源,一般新知也在尹公馆找到别处稀有的吸引力。”男人们在她的石榴裙下俯首称臣,无论何时都能够为她忘死“冒险”,即使醋心重的女人们也舍不得离开,“到了台北都一窝蜂似地聚到尹雪艳的公馆里”。她就如同站在世界中央一般,是人们始终且唯一的焦点,吸引着源源不断地人们前仆后继。
4. 永恒的美梦
被尹雪艳刻意经营过一番的新公馆,就如同在台北营造了一个与现实社会有着些许隔离的世外桃源,让人们一旦进入就不愿出来,沉醉其中,仿佛回到了从前,仿佛时光不再流逝。“即使是十几年前作废了的头衔,经过尹雪艳娇声亲切地称呼起来,也如同受过诰封一般,心理上恢复了不少的优越感。”在那些远离故土,物是人非的人们心中,她的公馆为他们的心灵提供一个暂时的栖息地。因为,在这里有着人们过去所熟悉富丽豪华,更是有着尹雪艳那亲切的称呼,贴切的招待。她不仅给予了别人无微不至的关照,还用自己潜藏在心底的那份博爱带给其他人精神上的慰藉,也成就了其“总也不老”的神话。不仅她自己不想老去,就连别人也不愿她老去,在她这里做着一切如旧的美梦,在她这里获得心灵的慰藉。
白先勇先生塑造的从里向外,从外表到思想都永远不老的如同精灵般美好的尹雪艳,与同时代的人、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不自觉地流出一种世事沧桑、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伤怀之感。文中一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道破天机,试想这世间又何来永盛不衰的荣华富贵?一切终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尹雪艳的这句劝慰之语道出了白先勇对人世的看法。
白先勇先生作为一名作家,他通过描写出入于尹公馆的若干形形色色的所谓上流社会人物来展现历史,反应历史的进程与兴衰。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他们的曾经都是叱诧风云的天之骄子,拥有着一切美好的东西,来到台湾之后,就仿佛这世界的中心一下子被抛向了边缘。时代的巨大变故瞬时间把他们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他们就像被世界抛弃的孩子,不过白驹过隙一切却天翻地覆,曾经位于社会最顶层的一群人儿一下子跌落神坛,他们开始迷茫、彷徨、无所适从,不愿接受眼前的现实,于是开始整天纸醉金迷、醉生梦死。他们不肯放弃过去、执着于过去的美好,试图捕捉过去的影子,他们试图让自己活在美好的梦境之中,不愿醒来。
于是,装潢精致考究的尹公馆便也自然而然的成了这些旧侣新知的最佳聚会所。在永远的尹雪艳那里,往昔所有的荣华会如同海市蜃楼般地再次浮现,就如同一切依旧如此,一切都是如原来那般美好。这些迁移来的台北人多么希望时空能够定格在青春的原点,做着"永远不变”的美梦。但这明显是痴人的一厢情愿与自我欺骗,因为没有人能站在时间中间,时间是最为残酷的,永远的青春美梦终究是要醒的。总的说来,白先勇以冷峻的笔调抒写了这群身在异乡的异客的沧桑人生和苍凉心态,饱含着一种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苍凉,同时又有着岁月如流,青春不再的悲叹惋惜,更借助着曾经的贵太太贵先生们的情绪,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文化乡愁”,勾起了人们对百年上海绝代繁华的旧时记忆。
二、 独立清醒的见证者
原文中有这样一幅场景,“尹雪艳站在一旁,叼着金嘴子的三个九,徐徐地喷着烟圈,以悲天悯人的眼光看着她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壮年的、曾经叱咤风云的、曾经风华绝代的客人们,狂热地互相厮杀,互相宰割。”尹雪艳站在一旁,仿佛是一个平静淡然,超脱俗世的精灵,见证着人世间所谓美人和英雄长存的神话一一破灭,好像世事的变化都与她无关。“老朋友来到时,谈谈老话,大家都有一腔怀古的幽情,想一会儿当年,在尹雪艳面前发发牢骚,好像尹雪艳便是上海百乐门时代永恒的象征,京沪繁华的佐证一般。”尹雪艳一个见证者,是一个佐证,因为她亲眼目睹了兴衰之变,但她更是一个独立清醒的见证者,即使自己也深陷时代的漩涡之中,踽踽独行却也始终笑看荣辱、淡然处之,保持着那份均衡,坚守着自己的节奏。“尹雪艳有她自己的旋律。尹雪艳有她自己的拍子。绝不因外界的迁异,影响到她的均衡。”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即使她早已看透世事,但面对险恶的社会环境,一个柔弱且身份卑微的女子又能如何?她清醒的明白,自己只能暂时依附于那些权 贵富商,被他们像物品样争来夺去,像探险的目标一样争相把玩,她唯一能做的是用她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不动心不动情,如随风飘散的柳絮一般,不愿也不能被任何人事所牵绊,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看似无情地对待一切中,顽强的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但不得不说,尹雪艳看似无情却并不绝情冷血,即便是对于那个从未尊重过她,想把她像宠物一样牵回家去的王贵生的死,尹雪艳还对其致了哀。而对于愿意满足她10个愿望,也一定要娶她的洪处长的丢官破产后,尹雪艳除了带走自己的家当外,并未有落井下石的要求。尹雪艳并不是一个坏女人,她只是通过掌控男人们的欲望,来求得自己最佳的生存状态,来争取最大限度地自主掌握自身的命运。【2】
旧时社会连往昔的名流贵族都无处安顿,尹雪艳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却高昂着头,挺直了腰,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建立起一座美丽的梦幻家园,傲世独立。在这里,她基本摆脱了依附于别人的命运,获得了自主与独立,并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精心营造着一切,掌控着一切,体味着淡然心境下永远美丽的滋味。她用着一种异常冷静清醒的态度面对世事,以独立之姿冷眼旁观着变迁,见证着一切的风云变化。
《永远的尹雪艳》是作者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塑造了一个永远不老的尹雪艳形象,以她为点,渲染成画,从她的冷静清醒的眼中看着世事变迁,抒写的人生悲歌与文化挽歌。正如欧阳子评价(《台北人)之语“潜流于这十四简中的撼人心魄之失落感,则源于作者对国家兴衰、社会遽变之感慨,对面临危机的传统中国文化之乡愁而最根本的是作者对人类生命之有限,对人类无法永葆青春、停止时间激流的万古怅恨。作品中浸染着作家对灿烂辉煌的往昔生活的缅怀,对故土家国深地依恋感情浓郁而深切。作家寓作品中的人生参悟和哲学思考值得每个人去深思和品位。【3】
【1】符立中.张爱玲与白先勇的上海神话——台港后上海文化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1.
【2】李博泓.尹雪艳:永远的上海象征——浅析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J].考试周刊, 2011, (41) .
【3】永远的青春梦, 不老的思乡情——白先勇《台北人》中《永远的尹雪艳》试析.群文天地,20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