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怡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许慎小学
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民间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运用,除了是培养中小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也增进了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的一种,诞生于中国民间手工艺人的灵心巧手,根植于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之土壤。剪纸艺术之所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方面因其内容取材广泛,文化内涵丰富,另一方面在于其制作材料易得,操作也相对简便,成品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剪纸艺术也与许多其他中国民间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比如扎染、皮影、刺绣等等。时至今日,剪纸艺术依然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或以窗花的形式修饰内设,或是将剪纸的技艺运用于礼花及刺绣纹样,足可见,传统民间艺术与国人的生活联系之密切。
伴随课程资源研究兴起的契机,以“非遗”作为课程资源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而流行于各个学科教育研究领域,也包括美术学科教育研究在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剪纸艺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创造性的实践方式,是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解构我校剪纸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老师们提供具有借鉴以及参考价值的启发和思考,从而对构建美术高效课堂,增进小学美术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一、创设环境,文化熏陶
开设剪纸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剪纸手艺人,而是希望以此种形式引导学生发掘中国民间美术所蕴藏着的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接纳并传承中国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是群体性的行为,培养文化的传承者需要令学生从基本认知到产生兴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浅层了解到情感共鸣。如何才能真正令学生们真正从心底认同和喜爱剪纸这一经久不衰的优秀民间艺术?答案是,循序渐进地进行文化熏陶,首要做的就是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作品陈列室,因地制宜地在教室内、门窗、楼道、墙面布置作品展示,令每一位参与剪纸学习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调动积极性。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对剪纸艺术进行宣传,并抽出碎片化时间在校内的LED屏幕轮播剪纸艺术的介绍与欣赏的视频或纪录片,从而激起更多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在剪纸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可组织开展校级剪纸比赛对成果进行验收,同时刺激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其教学对象的特点,注重学生为中心,令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如剪纸课程目标的设计注重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结合,将节日作为课程内容的主题以贴近生活。每逢下半年学期末,临近春节年味十足之时,设置《过春节》《年画娃娃》《贴窗花》等针对各阶段学生适时适节令的内容,使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贴近,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积极性。将学习到的剪纸艺术予以实践,为节日增光添彩的实践过程中,拉近了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学生了解并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热情。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有了显著提高,更能将有趣又富有文化意味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内化于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承民间艺术。
除却对优秀民俗文化形式的传承,更新颖的展示与表现方式也会给学生带来较多的新鲜感,令孩子们更能体会现代剪纸艺术的魅力所在。教师应当在实践过程中着重研究传统艺术与实践结合的方式的多样性,不单单局限于平面设计,将传统、时尚相融合的剪纸艺术充分运用于生活中来,例如包装设计、室内装饰等。
三、传统文化渗透课堂
民间艺术并不隶属于美术课程资源系统,作为一项独立的概念,有可能成为美术课程文化资源中一项潜在的课程资源。剪纸艺术从一项民间艺术制作成美术课程资源尚需经过深入的分析和转化,甄选并整合出合乎美术教育需求的教学内容。毕竟,开展剪纸校本课程, 不仅是让学生学到技法,更重要的还是是传中国传统文化。
剪纸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纵览历史变迁和社会风情,感受深邃的中华文明。当前的剪纸教材内容及作业案例往往停留在拼凑样稿图案,而缺乏对传统剪艺纹样所蕴含的吉祥寓意的解释。例如,在《蝶舞蹁跹》一课中可强调对于蝴蝶这一常见元素的寓意解构,令学生充分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谐音文化、象征主义,了解到剪纸艺术是如何寄托美好寓意的物象以展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唤起学生对优秀传统艺术的认同感。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注重创新与发展。当代中国剪纸的发展状态逐渐形成两种趋势,一是活跃在乡间的传承了乡土仪礼风俗的传统剪纸艺术,二是体现城市化、现代化精神风貌的现代剪纸艺术。教学中我们也当不落窠臼,在剪纸的表现形式上,不宜过度追求民间剪纸常见的对称形式,应当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要,寻求更加自由奔放的情节化的构思,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恰当运用各式剪法展现想象力。
四、梯度教学,多元评价
民间剪纸属于工艺美术,有着较为浓厚的技术含量。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各阶段学生的接受度有着显著差别。老师应从传承性、技能性、趣味性三个维度出发准备低中高不同年段的剪纸课程,形成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梯度。相对的,评价标准创意剪纸课程也应体现多维度、多层次,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剪纸的整个过程,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剪纸的兴趣和能力。
针对低学段学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教学过程的起步与关键,持久的兴趣投入,才会带来学生自主的精力投入和效率的提升。为了低学段学生能够保持长久而稳定的兴趣,教学活动中可围绕课程目标,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互动小游戏,引导学生利用不同媒材,通过组合、粘接、堆积、拼摆等技法进行剪纸创作。
针对中高学段学生,在剪纸教学中引入现代图形创意的应用,令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对传统剪纸纹样与图案中常见的夸张、拟人、简括、套嵌等造型创作手法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以此作为剪纸创作教学的切入点。同时将阳刻、阴刻、混合刻的剪纸技法掌握情况也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对这一学段的学生素质评价主要从:能否运用不同的组合原理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是否有新意、作品与生活是否紧密联系、能否充分运用美术语言表达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