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王秋华
[导读]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需要以学生思维扩展为目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去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化答案。
        王秋华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     116600
        摘要: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需要以学生思维扩展为目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去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化答案。所以将求异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培养内容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关键词:求异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体系
        引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创建情境模式的教育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通过求异思维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教学问题中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助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效提升。
        一、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知识内容比较有深度,需要学生通过求异思维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指引学生对一些问题存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见能力,这样对学习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求异思维还能带动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构建了具体的问题体系,鼓励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质疑,锻炼自身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敢问、会问,提升学生自主创新和探索的能力,增强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求异思维培养的现状
        在高中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创设求异思维情境,只是单纯的传授语文课本知识,这样学生很难有自主进行问题的意识。求异思维是以学生为主,开拓学生思维的一种学习模式,主要表现在勇于发表自己内心的主观想法,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认为老师教授知识,是具有权威性的,对教师心存敬畏,即使有些问题也不敢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扩展和锻炼,很难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求异思维的精神。
        三、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应该培养学生在求异思维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强化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鼓励学生,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和质疑的精神,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求异环境。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再别康桥》中有哪些意境?这些意境又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然后通过学生带着求异思维来诵读全诗,通过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时,来和去都有什么特点?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学生进行思考与解答,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思维能力提升。
        (二)构建问题框架,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时,首先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意识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质疑精神,勇于提出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解答,培养学生求异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引用多媒体技术设计问题课件,将一些课堂上的问题都总结到多媒体中,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和解答,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鸿门宴》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刘邦、项羽进行性格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文章的通读,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这场宴会是真的在进行吃饭的宴会吗?通过求异思维进行解答:这场宴会,是项羽和刘邦的生死较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惊心动魄的战争,最后刘邦获得了胜利。并且“鸿门宴”也成为了不还好意,设计陷害别人宴会的代称。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让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提升。
        (三)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人无完人”这句话说明了教师也不是完全都是正确的,虽然教师的知识渊博,但是在学习上有些教师可能对知识错误的理解,在课堂上教授学生错误的知识。如果学生发现了并没有指出来,而是任由全班学生进行接收,导致将错误延伸下去。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培养求异思维,进行问题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正确掌握,帮助学生之间克服问题盲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高中语文课本是,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其它同学如果对这位同学的看法存在不认同,完全可以提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学生对题目产生了怀疑,为什么是“记念”而不是“纪念”呢?是不是鲁迅写了错别字?难道这“记念”有深层意思?难道是记住、怀念的意思?经过探讨思考、教师解释,原来,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不能严格界定字词,比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就是表示现在的“哪”,而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通过求异思维来理解了白话文的特点。所以在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先设定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在学习上不但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指导方案,同时还要培养鼓励学生养成不吃下文的求异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更好的学习高中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国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 科技资讯,2020,18(12):140-141.
        [2]王发. 论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0):8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